欢迎访问重庆大学法学院干部培训中心! 结业证书查询 联系我们

服务电话

023-65120501

15723079991

首页  > 新闻聚焦推荐新闻 > 正文

深化党性党风党纪协同治理之道

发布时间:2025-05-09                       资料来源: 湖北日报                       点击次数:19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对于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作为管党治党的关键抓手,构建起新时代党建的系统工程。“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这一创新实践机制蕴含着三个维度的治理智慧,三者协同支撑起百年大党执政根基。这一体系既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又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党性是立党之本的政治灵魂,党风是政党形象的实践彰显,党纪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构建“铸魂—塑形—立规”的协同治理机制是锻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党性为根:立党之本的政治灵魂

党性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属性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在个体党员身上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党性是共产党员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其核心在于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初心使命。党性要求党员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精神支柱,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党性为根,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党性为根对党风为魂、党纪为盾的统领作用体现在党性的根本导向性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修养好、党性坚强,遵守党纪就会更加自觉。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党性是党风建设的“方向盘”和党纪建设的“压舱石”,对党风与党纪建设方向起决定性作用。党员党性越强,遇到问题时其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越强,所体现出的党风越正、遵守党纪越自觉。提升党性修养是党实现自我革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路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战略性举措。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性修养提出更高要求,必须通过持续强化党性锻炼,引领党员坚守初心使命,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党风为魂:政党形象的实践彰显

党风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与价值追求的外显形态,是党性原则在实践层面的具象化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风是党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的综合体现,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动态表征,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执政能力水平与社会价值导向。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作风建设贵在常、长二字。实践当中要不断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构建党风建设长效常态化机制,为党性原则在实践层面的具象化提供重要方法论原则。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纪律松弛、作风漂浮状况显著改变,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氛围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党风建设实践逻辑在于构建“理论-制度-文化”三维体系:在理论维度上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筑牢党员的理想信念根基;在制度维度上完善党风建设长效机制,将纪律意识嵌入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在文化维度上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实现与革命自觉的同频共振。党风建设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确保党的优良作风成为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党纪为盾: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

党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核心制度性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四风”问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大敌,针对有的地方“四风”问题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玩起“障眼法”、打起“游击战”,必须坚决摒弃权宜之计、一时之举的认知,坚决克服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坚决防止转变风向、降调变调的错误期待。党纪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为载体,构建起覆盖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的规范性框架,为全体党员划定不可逾越的行为边界。其刚性约束力体现在纪律规定强制性与执行机制权威性的双重属性,既能体现“党纪严于国法”的治理逻辑,又能彰显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为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制度支撑。

党纪的保障功能实现教育引导与惩戒矫正的辩证统一,形成预防与修复相结合的双重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一项经常性工作,要引导党员、干部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针对有的地方“四风”问题出现隐蔽化倾向,如公款吃喝从豪华饭店、内部食堂转向企业办的高档小区一桌餐、一桌席,不吃公款吃老板等等,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预防层面,党纪通过明确规范指引和常态化警示教育,将外在的纪律要求转化为党员内在的思想自觉与行为习惯;修复层面,纪律处分程序通过外在问责的威慑作用与批评教育的反省成效,实现党纪从他律向自律的内在转化。充分发挥党纪保障功能,能够有效维护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只要始终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我们党就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性提供思想根基、党风体现价值导向、党纪确保制度执行,三者共同构成锻造坚强有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逻辑。党性党风党纪协同治理深入推动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与纪律建设的内在融合,为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有效途径、内生动力与制度保障。


相关新闻

more+

首页

培训项目

首页  > 新闻聚焦推荐新闻正文

深化党性党风党纪协同治理之道

发布日期:2025.05.09        浏览次数: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对于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作为管党治党的关键抓手,构建起新时代党建的系统工程。“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这一创新实践机制蕴含着三个维度的治理智慧,三者协同支撑起百年大党执政根基。这一体系既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又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党性是立党之本的政治灵魂,党风是政党形象的实践彰显,党纪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构建“铸魂—塑形—立规”的协同治理机制是锻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党性为根:立党之本的政治灵魂

党性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属性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在个体党员身上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党性是共产党员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其核心在于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初心使命。党性要求党员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精神支柱,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党性为根,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党性为根对党风为魂、党纪为盾的统领作用体现在党性的根本导向性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修养好、党性坚强,遵守党纪就会更加自觉。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党性是党风建设的“方向盘”和党纪建设的“压舱石”,对党风与党纪建设方向起决定性作用。党员党性越强,遇到问题时其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越强,所体现出的党风越正、遵守党纪越自觉。提升党性修养是党实现自我革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路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战略性举措。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性修养提出更高要求,必须通过持续强化党性锻炼,引领党员坚守初心使命,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党风为魂:政党形象的实践彰显

党风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与价值追求的外显形态,是党性原则在实践层面的具象化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风是党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的综合体现,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动态表征,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执政能力水平与社会价值导向。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作风建设贵在常、长二字。实践当中要不断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构建党风建设长效常态化机制,为党性原则在实践层面的具象化提供重要方法论原则。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纪律松弛、作风漂浮状况显著改变,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氛围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党风建设实践逻辑在于构建“理论-制度-文化”三维体系:在理论维度上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筑牢党员的理想信念根基;在制度维度上完善党风建设长效机制,将纪律意识嵌入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在文化维度上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实现与革命自觉的同频共振。党风建设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确保党的优良作风成为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党纪为盾: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

党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核心制度性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四风”问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大敌,针对有的地方“四风”问题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玩起“障眼法”、打起“游击战”,必须坚决摒弃权宜之计、一时之举的认知,坚决克服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坚决防止转变风向、降调变调的错误期待。党纪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为载体,构建起覆盖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的规范性框架,为全体党员划定不可逾越的行为边界。其刚性约束力体现在纪律规定强制性与执行机制权威性的双重属性,既能体现“党纪严于国法”的治理逻辑,又能彰显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为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制度支撑。

党纪的保障功能实现教育引导与惩戒矫正的辩证统一,形成预防与修复相结合的双重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一项经常性工作,要引导党员、干部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针对有的地方“四风”问题出现隐蔽化倾向,如公款吃喝从豪华饭店、内部食堂转向企业办的高档小区一桌餐、一桌席,不吃公款吃老板等等,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预防层面,党纪通过明确规范指引和常态化警示教育,将外在的纪律要求转化为党员内在的思想自觉与行为习惯;修复层面,纪律处分程序通过外在问责的威慑作用与批评教育的反省成效,实现党纪从他律向自律的内在转化。充分发挥党纪保障功能,能够有效维护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只要始终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我们党就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性提供思想根基、党风体现价值导向、党纪确保制度执行,三者共同构成锻造坚强有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逻辑。党性党风党纪协同治理深入推动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与纪律建设的内在融合,为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有效途径、内生动力与制度保障。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B区法学院培训中心

电话:023-65120501 023-86056443

邮箱:xianglijuan525@cqu.edu.cn

Copyright ©2005-2021 重庆大学法学院—法治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