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发布时间:2025-04-18
资料来源:
《亚太经济》2025年第2期
点击次数: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性挑战日益加剧,中国的改革开放绝不是孤立的内部事务。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开放的姿态做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
一、发展共进,打造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中国经济自身结构、发展模式的优化,也为全球经济复苏塑造了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增长极”。
(一)坚持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球经济增长打造创新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两力”,其本质是经济内生性增长机制的制度化表达,不仅打破了传统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外生假定”,还强调以科技突破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发展的基点放在改革创新上,为深化改革找到了可靠、持久的发展动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上年上升1位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各方面的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嫦娥五号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改革促创新的有力证明。2024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位,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中国创新成果正广泛应用在全球各地,如深度求索(DeepSeek)、华为盘古等大模型全行业应用,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而且也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机会。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侧重数字技术应用、长三角聚焦绿色制造等围绕本地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形成了多点支撑、协同推进的多样性、分布式创新逻辑,为全球新兴经济体提供了“非中心—多节点”的创新发展范式。中国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完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促进市场活力,有效激发了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探索出新机制、新模式和新动力,展现了大国在世界变局中的责任与担当。
(二)坚持制度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制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巩固和深化这些年来我们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应在系统观念的指导下保持基本经济制度稳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调动和拓展其他领域共同改革攻坚,增强自组织协同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着力深化所有制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政策规则,扩大国际市场准入和营商环境优化,为促进全球投资和贸易的发展提供新机遇。着力深化区域组织领导力改革,助力包括上海合作组织(SCO)等在内的区域经济体的制度改革,发展区别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制度方式,推动国家中心主义向区域组织中心沉稳变革,加深地区合作、组织产生集体认同并促进其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从而使区域组织形成制度认同并促进组织发展,带动全球经济回暖。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开放和消费结构优化,形成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推动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的利好政策落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20.3%。中国经济向“新”向“绿”向“强”的特征更加鲜明,科技创新持续赋能、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新质生产力不断创造新增长点。
(三)坚持破解全球发展困局,为跨越发展鸿沟构建新格局
全球化在推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的问题,加之去全球化趋势带来的贸易壁垒增加、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经济活力下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存在的发展鸿沟,使得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可持续、繁荣的全球发展新格局已成为共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一些国家越来越富裕,另一些国家长期贫穷落后,这样的局面是不可持续的。”面对全球性的发展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为跨越发展鸿沟,构建全球发展新格局注入新动力。其一,深化援外体制机制改革应对贫困问题,实现全球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力帮助更多落后国家和地区摆脱长期贫困境遇。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15年至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约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促进全球经济更均衡公平发展。其二,深化人口与劳动力市场改革,破解老龄化对全球经济的冲击。随着主要经济体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加剧,全球生产力发展面临挑战。中国通过延迟退休改革、加强职业教育、推动智能制造等国际合作,构建应对人口红利递减的应变机制,将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红利”,为全球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促进构建人力资源均衡的新格局。其三,深化科技治理改革,破解人工智能等数字保护主义升级带来的全球发展失衡问题。当前,人工智能、自动化、量子计算等技术迅猛发展,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全球技术鸿沟与制度分化加剧。中国通过开放科技合作平台、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加强AI伦理治理和技术共享,助力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从“技术赶超”向“制度供给”的转型,确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公平参与构建技术共享与创新驱动的全球发展新格局。2024年中国数据资源调查工作显示,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具备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2023年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泽字节),同比增长22.44%。5G、AI、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及智能设备的规模应用,推动数据生产规模快速增长。此外,通过跨区域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普及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帮助其他区域及国家共享绿色金融政策,跨越发展中的环境鸿沟等,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释放改变全球发展格局的新动能。
二、互惠共赢,展现全球开放合作新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了战略主动,也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坚持优化价值链开放布局,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全球经济焕发新活力注入新兴力量
参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渠道,新时代下如何在不损失全球价值链连通性与技术共享的情况下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突破传统全球化困境,为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当前,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正向着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绿色化加速演变,中国持续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合作,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是5.09万亿元,中间品进出口额3.23万亿元,占比超过60%,增长9%。全球与区域价值链要素中的中间品进出口的增长与占比增加,充分显现了中国—东盟区域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其二,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为构建区域价值链提供必要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自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以来,我国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五大洲,自贸区网络不断扩展深化,域内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要素流动更加自由便利,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坚持制度型开放,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推动全球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开拓新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国际贸易与投资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世界贸易组织《2024世界贸易报告》指出,与地缘政治相关的国家竞争、地区冲突和贸易制裁等全球趋势,冲击了过去3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基础,导致国际贸易体系碎片化,给世界各国特别是低收入经济体带来冲击。此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动荡,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通过开放型经济政策深化改革,增强了全球贸易的连通性与包容性,设立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不断增强全球贸易的连通性与包容性,持续优化多边贸易制度环境,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领域;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深化科技与绿色产业投资改革,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降低了全球绿色转型成本,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动力;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基点,持续推动全球范围内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合作,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新发展,破解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及“高端封锁”的困局,提高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吸引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优化了中国自身经济结构,也推动着全球贸易与投资体系向更加开放、稳定、共赢的方向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稳定性与新动能。
(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建设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世界作贡献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向非西方世界转移,促使世界向多极化加速发展。一方面,中国立足于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新变化,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零和博弈与单边主义,以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代替封闭、狭隘、竞争的“小圈子”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要奉行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赢我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2024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未来契约》,中国的弃权票进一步表达了推动和平、公正、完善多边主义框架的决心。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动全球共同开放提供多边合作新范式。对内深化改革中,通过制度创新与开放实践为构建稳定的全球合作体系提供现实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使内外需更加协调,减少对全球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了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能源转型和低碳产业升级,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经验与实践,形成绿色合作新契机,推动全球多边合作从传统经济扩展至生态治理领域。对外深化改革中,通过公平治理与构建跨区域合作框架为多边合作体制提供稳定依靠。2021年中国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展示了深度参与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等国际合作、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共同利益的决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联通和政策协同,构建了跨区域的合作框架,“六大经济走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与全球经济的深度对接。截至2022年底,中巴经济走廊累计为巴基斯坦带来直接投资254亿美元,创造23.6万个就业岗位,为多边体系注入了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三、共建共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新变革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发展,是完善全球治理、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的客观要求。伴随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激增,全球发展鸿沟进一步被拉大,全球治理经历深刻变革,治理滞后问题突出,国际秩序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世界各国共同探索全球性问题应对策略,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提供新方案、注入新动力。
(一)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为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是在长周期内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增强全球安全力量。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会外溢成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安全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推动国际安全合作。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依托上海合作组织(SCO)加强与成员国反恐、网络安全、边境管控合作,以制度创新提升地区稳定性,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新的范式。坚持经济安全之路,提升全球供应链稳定性。《中国供应链发展报告(2023—2024)》指出,2023年以来,中国发布10项供应链国家标准,构建韧性供应链,加强贸易投资自由化改革,确保全球粮食、能源、关键原材料等战略物资的稳定供应,优化区域经济协同,减少因供应链断裂带来的安全风险。深化科技安全改革,构建数字安全屏障。积极参与联合国数字安全谈判,促进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则制度创新改革,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推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合作,为全球网络安全体系提供稳定支撑。
(二)助推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为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提供新思路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日益丧失,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共性问题,是人类必须化解的时代危机。推动全球生态合作新秩序,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改革。其一,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化解生态危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深化改革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实践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直接惠及整个世界。在中国主导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出资15亿元人民币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40多个国家成为合作伙伴,有力保障了世界生物安全,为早日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其二,深化能源结构改革,大力推动碳市场建设。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发展中国家能源结构升级,为全球碳中和进程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深化生态治理改革,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中国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强化企业绿色责任、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各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空气质量治理,为城市治理提供可借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三,深化全球合作,推动生态治理共治共管。中国始终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通过积极参与《巴黎协定》,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协助南非建立非洲首个也是最大可再生能源项目——塔式熔盐光热电站,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系统性指导,推动全球生态治理迈向新阶段。
(三)创新数字经济治理,重塑全球发展规则体系
数字经济全球化之下,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也是重塑国际秩序的关键变量。我国通过深化国内制度改革与国际规则供给双重路径,率先探索数字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推动建立普惠包容的数字经济国际规则体系,深刻诠释了共建共治理念在新型全球化场景下的实现路径。
在规则建构层面,中国以制度型开放推动治理体系创新。2023年正式实施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创造性提出“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既保障安全又促进流通。《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中国持续推进落实WTO电子商务谈判、WTO贸易便利化协定和WTO服务贸易国内规制谈判,会同各方不断完善WTO数字贸易规则,并持续释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红利,为区域数字治理提供技术—规则协同创新的样板。中国通过自主可控规则体系的边际改进,推动全球数字治理从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逐渐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新方向。
在治理实践维度,中国以多边合作掌握技术治理主导权建构。国家数据局《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指出,中国与14个国家共同发起《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丝路电商”伙伴国增加到30个,参与跨境电商进口的消费者人数达到1.63亿。中国依托数字技术优势,创新“硬基建+软规则”联动模式,例如,风靡非洲的购物平台Kilimall以及中国电信助建的老挝丰沙里智慧安全城市项目。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此类实践印证了我国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促进标准规则规制“软联通”,在数字经济领域持续深化普惠包容合作的决心。中国正通过规则创新实现从“融入者”到“重构者”的角色跃迁,其“安全可控、普惠共享”的治理理念,为重塑全球数字生产关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四、和合共生,助力世界文化交流新繁荣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转型,也包括文化、社会制度的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推动物质文明加速流动的同时,文化互鉴与文明交流逐渐成为深化改革背景下增强全球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深化改革在全球文明交流中注重“和合”理念,即以平等和包容为前提,寻求文化间的共同价值,有助于为文明共生共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一)打破体制障碍,增强文化包容性,推动中华文明与全球文明体系的交流互鉴
文化交流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重要桥梁。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与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战略地位越发醒目耀眼。然而,不容小觑的是,重重体制羁绊如同枷锁,严重束缚了文化蓬勃兴盛的步伐,与此同时,文化包容性在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为扩展和深化与世界分享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成果,增进国际社会的理解和信任,推动文化的相互尊重和包容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一,在文化市场体制改革领域,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藩篱,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源泉。一方面大力破除准入限制,吸引全球资本与创意汇聚,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例如,在文创产业园区建设中,给予民营企业土地、资金扶持,吸引多元投资主体,使产业生态更具活力;放宽影视行业对外合作限制,带动影视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动力,进而辐射至经济、科技等多领域协同进步。另一方面强化法治监管,运用智能技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实时追踪侵权线索,保障文化创作者“劳有所得”,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净土”。
其二,在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加强国际文化教育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世界文明百花园不断丰富、发展和繁荣。政府简化交流项目审批流程,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出国巡演,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积极引进国外高端艺术展览、学术交流活动,利用国际文化展会平台促进多元文化碰撞,如国际艺术双年展期间,各国艺术家频繁互动交流;将世界文化通识课程纳入必修体系,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强化社区与公共文化场馆合作,举办异国风情体验日、文化讲座等活动,让民众沉浸式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体制障碍,文化管理体制革新成效显著,冲破部门壁垒束缚,资源得以有效整合,文化交流渠道更加畅通,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二)创新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文化发展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我国在文化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上形成了多中心、疏解式、整体式、综合式、系统式的治理生态模式,呈现出战略规划从国内向国际、从个体向一体、从单一向多元,治理成效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等几个层面的转变趋势。
其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了中国的国际协同治理能力,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和延伸,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力度也不断增强。中国积极支持并参与国际文化组织的活动,如建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建成覆盖多国的文物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多中心协同治理,又通过制度供给破解文化领域的集体行动困境。
其二,文明交流互鉴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韧纽带。当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通过文化交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那些因误解产生的偏见与冲突便会消弭。中国通过拓展“文化+”合作模式,搭建文化贸易平台,试行文化产品跨境确权,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为跨国文化产业链建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深化文明互鉴中打造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自信深化各国民心相通,为国际合作、和平共处筑牢民意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通过一系列举措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全民文化自信,增进各国民间交流。
其一,提升国际话语权,助力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彰显。持续深化文化教育改革,将国际视野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精通多元文化、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队伍。他们活跃在国际文化交流前沿,利用新媒体、国际学术论坛等平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此外,改革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如运用5G、VR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让中华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以新颖震撼的形式吸引世界目光,逐步改变国际文化舆论场的格局,使中国在全球文化发展进程中有更强的发声权与引领力。
其二,以文化自信深化各国民心相通意义深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大放异彩,如太极拳申遗成功后,全球掀起太极热,各国爱好者在习练中感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动静之美,增进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孔子学院通过创新课程,融入书法、戏曲体验,让外国学员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消除文化隔阂,建立情感共鸣。这种基于文化自信的交流互鉴,使各国民众心灵更加贴近,让世界因文化相知相融,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五、经验镜鉴,树立现代化建设新典范
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面对发展中的新环境、新问题、新任务,唯有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以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具有重要的镜鉴和启示作用。
(一)提振改革成效与信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以改革促发展的典范
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政治稳定、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等,这些成效不仅增强了中国自身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也激发了世界上渴望发展的国家进行改革的决心。一方面,坚定了经济增长与政治稳定的信心。中国持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凭借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等举措,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众多发展中国家目睹中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再到如今在高新技术领域崭露头角,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挖掘自身资源与人口红利,同样能激活经济潜能,摆脱贫困与发展迟缓困境,这无疑点燃了他们追求经济腾飞的希望之火。此外,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保证了社会长期稳定,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道路所具有的韧性与治理优势。另一方面,坚定了发展自身与贡献世界的信心。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始终秉持“在发展中国的场域中造福世界”的发展理念,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各国人民。中国以改革推动全球互惠共赢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推动全球发展进程提供了范式参考。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平台、设立亚投行等创新举措,中国生动示范了如何将自身改革成果转化为国际公共产品,带动共建经济体联动发展,使得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坚定了发展自身与贡献世界的信心。
(二)拓宽发展中国家改革视野,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20世纪下半叶,众多发展中国家开启探寻本国现代化建设路径。然而,西方现代化道路模式使部分发展中国家跌入“现代化陷阱”,社会发展断裂,进步之路戛然而止。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路径,创造了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消除绝对贫困、步入现代化的成功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的至高价值追求,始终明确自身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责任与定位,与世界各国一起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形态的目的“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因此,正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关注与警惕中国的发展一样,发展中国家不仅关注而且期待中国的发展能够为其提供有益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能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一条全面、系统且可持续的改革路径。这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还涉及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改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秉持的自主发展原则,以其开创性价值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三)拓展改革路径和策略,为“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中国是“全球南方”国家中由弱转强、由贫变富的典型代表,其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对于启迪“全球南方”国家突破西方现代化叙事和西方中心主义的羁绊、走出适合自身特殊国情和发展需求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其一,起点相似。多数发展中国家与曾经的中国一样,面临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技术短缺、二元结构突出等难题。中国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特色改革路径,让他们相信立足国情、勇于尝试,必能跨越发展鸿沟。其二,可借鉴模式支撑。中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是循序渐进、试点推广的过程,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全国布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分步走、分类推的实操蓝本,降低其对改革不确定性的恐惧,增强按部就班推进改革的底气。其三,合作共赢机遇。伴随中国崛起,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蓬勃开展,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既能引入中国投资、技术助力自身改革落地,又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拓展国际市场,在与中国协同发展中,深化对改革收益的预期,强化改革内驱力。
六、结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如期实现,将是人类社会在超大型国家整体推进现代化的里程碑式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全球化规则衔接与利益平衡,赋能多边合作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更以文化互鉴与责任担当拓展全球化的内涵与格局,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方案、新典范。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非坦途。从国内看,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从国际看,全球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化规则博弈加剧带来“双向制度型开放”的新考题,这些不稳定因素都可能阻碍我国的改革进程。
为此,如何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如何在国际秩序重构中更好地发挥中国改革的引领作用,仍然是需要持续推进的课题。面向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亟待开拓三大新领域:一是建构制度型开放的新形态,重点探索气候经济、老龄化社会等全球共性问题的治理方案创新;二是重构数字时代的主导地位,警惕技术风险与平台垄断对自主创新的抑制;三是创新文明实践的价值转化机制,破解全球化下数字、文化贸易逆差。在“全球南方”普遍陷入改革动能衰减的当下,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世界意义既需回答如何维系超大规模经济体制度的现实,更要探索多元现代性的制度突围。中国依靠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也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迈向未来、惠及全球,为人类现代化进程锻造新的认知框架。
发布日期:2025.04.18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性挑战日益加剧,中国的改革开放绝不是孤立的内部事务。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大格局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开放的姿态做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
一、发展共进,打造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中国经济自身结构、发展模式的优化,也为全球经济复苏塑造了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增长极”。
(一)坚持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球经济增长打造创新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两力”,其本质是经济内生性增长机制的制度化表达,不仅打破了传统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外生假定”,还强调以科技突破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发展的基点放在改革创新上,为深化改革找到了可靠、持久的发展动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上年上升1位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各方面的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嫦娥五号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改革促创新的有力证明。2024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位,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中国创新成果正广泛应用在全球各地,如深度求索(DeepSeek)、华为盘古等大模型全行业应用,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而且也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机会。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侧重数字技术应用、长三角聚焦绿色制造等围绕本地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形成了多点支撑、协同推进的多样性、分布式创新逻辑,为全球新兴经济体提供了“非中心—多节点”的创新发展范式。中国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完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促进市场活力,有效激发了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探索出新机制、新模式和新动力,展现了大国在世界变局中的责任与担当。
(二)坚持制度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制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巩固和深化这些年来我们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应在系统观念的指导下保持基本经济制度稳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调动和拓展其他领域共同改革攻坚,增强自组织协同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着力深化所有制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政策规则,扩大国际市场准入和营商环境优化,为促进全球投资和贸易的发展提供新机遇。着力深化区域组织领导力改革,助力包括上海合作组织(SCO)等在内的区域经济体的制度改革,发展区别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制度方式,推动国家中心主义向区域组织中心沉稳变革,加深地区合作、组织产生集体认同并促进其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从而使区域组织形成制度认同并促进组织发展,带动全球经济回暖。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开放和消费结构优化,形成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推动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的利好政策落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20.3%。中国经济向“新”向“绿”向“强”的特征更加鲜明,科技创新持续赋能、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新质生产力不断创造新增长点。
(三)坚持破解全球发展困局,为跨越发展鸿沟构建新格局
全球化在推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的问题,加之去全球化趋势带来的贸易壁垒增加、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经济活力下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存在的发展鸿沟,使得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可持续、繁荣的全球发展新格局已成为共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一些国家越来越富裕,另一些国家长期贫穷落后,这样的局面是不可持续的。”面对全球性的发展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为跨越发展鸿沟,构建全球发展新格局注入新动力。其一,深化援外体制机制改革应对贫困问题,实现全球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力帮助更多落后国家和地区摆脱长期贫困境遇。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15年至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约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促进全球经济更均衡公平发展。其二,深化人口与劳动力市场改革,破解老龄化对全球经济的冲击。随着主要经济体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加剧,全球生产力发展面临挑战。中国通过延迟退休改革、加强职业教育、推动智能制造等国际合作,构建应对人口红利递减的应变机制,将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红利”,为全球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促进构建人力资源均衡的新格局。其三,深化科技治理改革,破解人工智能等数字保护主义升级带来的全球发展失衡问题。当前,人工智能、自动化、量子计算等技术迅猛发展,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全球技术鸿沟与制度分化加剧。中国通过开放科技合作平台、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加强AI伦理治理和技术共享,助力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从“技术赶超”向“制度供给”的转型,确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公平参与构建技术共享与创新驱动的全球发展新格局。2024年中国数据资源调查工作显示,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具备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2023年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泽字节),同比增长22.44%。5G、AI、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及智能设备的规模应用,推动数据生产规模快速增长。此外,通过跨区域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普及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帮助其他区域及国家共享绿色金融政策,跨越发展中的环境鸿沟等,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释放改变全球发展格局的新动能。
二、互惠共赢,展现全球开放合作新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了战略主动,也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坚持优化价值链开放布局,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全球经济焕发新活力注入新兴力量
参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渠道,新时代下如何在不损失全球价值链连通性与技术共享的情况下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突破传统全球化困境,为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当前,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正向着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绿色化加速演变,中国持续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合作,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是5.09万亿元,中间品进出口额3.23万亿元,占比超过60%,增长9%。全球与区域价值链要素中的中间品进出口的增长与占比增加,充分显现了中国—东盟区域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其二,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为构建区域价值链提供必要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自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以来,我国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五大洲,自贸区网络不断扩展深化,域内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要素流动更加自由便利,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坚持制度型开放,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推动全球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开拓新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国际贸易与投资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世界贸易组织《2024世界贸易报告》指出,与地缘政治相关的国家竞争、地区冲突和贸易制裁等全球趋势,冲击了过去3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基础,导致国际贸易体系碎片化,给世界各国特别是低收入经济体带来冲击。此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动荡,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通过开放型经济政策深化改革,增强了全球贸易的连通性与包容性,设立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不断增强全球贸易的连通性与包容性,持续优化多边贸易制度环境,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领域;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深化科技与绿色产业投资改革,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降低了全球绿色转型成本,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动力;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基点,持续推动全球范围内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合作,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新发展,破解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及“高端封锁”的困局,提高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吸引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优化了中国自身经济结构,也推动着全球贸易与投资体系向更加开放、稳定、共赢的方向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稳定性与新动能。
(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建设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世界作贡献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向非西方世界转移,促使世界向多极化加速发展。一方面,中国立足于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新变化,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零和博弈与单边主义,以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代替封闭、狭隘、竞争的“小圈子”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要奉行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赢我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2024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未来契约》,中国的弃权票进一步表达了推动和平、公正、完善多边主义框架的决心。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动全球共同开放提供多边合作新范式。对内深化改革中,通过制度创新与开放实践为构建稳定的全球合作体系提供现实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使内外需更加协调,减少对全球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了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能源转型和低碳产业升级,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经验与实践,形成绿色合作新契机,推动全球多边合作从传统经济扩展至生态治理领域。对外深化改革中,通过公平治理与构建跨区域合作框架为多边合作体制提供稳定依靠。2021年中国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展示了深度参与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等国际合作、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共同利益的决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联通和政策协同,构建了跨区域的合作框架,“六大经济走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与全球经济的深度对接。截至2022年底,中巴经济走廊累计为巴基斯坦带来直接投资254亿美元,创造23.6万个就业岗位,为多边体系注入了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三、共建共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新变革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发展,是完善全球治理、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的客观要求。伴随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激增,全球发展鸿沟进一步被拉大,全球治理经历深刻变革,治理滞后问题突出,国际秩序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世界各国共同探索全球性问题应对策略,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提供新方案、注入新动力。
(一)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为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是在长周期内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增强全球安全力量。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会外溢成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安全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推动国际安全合作。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依托上海合作组织(SCO)加强与成员国反恐、网络安全、边境管控合作,以制度创新提升地区稳定性,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新的范式。坚持经济安全之路,提升全球供应链稳定性。《中国供应链发展报告(2023—2024)》指出,2023年以来,中国发布10项供应链国家标准,构建韧性供应链,加强贸易投资自由化改革,确保全球粮食、能源、关键原材料等战略物资的稳定供应,优化区域经济协同,减少因供应链断裂带来的安全风险。深化科技安全改革,构建数字安全屏障。积极参与联合国数字安全谈判,促进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则制度创新改革,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推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合作,为全球网络安全体系提供稳定支撑。
(二)助推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为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提供新思路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日益丧失,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共性问题,是人类必须化解的时代危机。推动全球生态合作新秩序,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改革。其一,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化解生态危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深化改革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实践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直接惠及整个世界。在中国主导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出资15亿元人民币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40多个国家成为合作伙伴,有力保障了世界生物安全,为早日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其二,深化能源结构改革,大力推动碳市场建设。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发展中国家能源结构升级,为全球碳中和进程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深化生态治理改革,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中国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强化企业绿色责任、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各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空气质量治理,为城市治理提供可借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三,深化全球合作,推动生态治理共治共管。中国始终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通过积极参与《巴黎协定》,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协助南非建立非洲首个也是最大可再生能源项目——塔式熔盐光热电站,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系统性指导,推动全球生态治理迈向新阶段。
(三)创新数字经济治理,重塑全球发展规则体系
数字经济全球化之下,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也是重塑国际秩序的关键变量。我国通过深化国内制度改革与国际规则供给双重路径,率先探索数字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推动建立普惠包容的数字经济国际规则体系,深刻诠释了共建共治理念在新型全球化场景下的实现路径。
在规则建构层面,中国以制度型开放推动治理体系创新。2023年正式实施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创造性提出“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既保障安全又促进流通。《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中国持续推进落实WTO电子商务谈判、WTO贸易便利化协定和WTO服务贸易国内规制谈判,会同各方不断完善WTO数字贸易规则,并持续释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红利,为区域数字治理提供技术—规则协同创新的样板。中国通过自主可控规则体系的边际改进,推动全球数字治理从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逐渐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新方向。
在治理实践维度,中国以多边合作掌握技术治理主导权建构。国家数据局《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指出,中国与14个国家共同发起《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丝路电商”伙伴国增加到30个,参与跨境电商进口的消费者人数达到1.63亿。中国依托数字技术优势,创新“硬基建+软规则”联动模式,例如,风靡非洲的购物平台Kilimall以及中国电信助建的老挝丰沙里智慧安全城市项目。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此类实践印证了我国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促进标准规则规制“软联通”,在数字经济领域持续深化普惠包容合作的决心。中国正通过规则创新实现从“融入者”到“重构者”的角色跃迁,其“安全可控、普惠共享”的治理理念,为重塑全球数字生产关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四、和合共生,助力世界文化交流新繁荣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转型,也包括文化、社会制度的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推动物质文明加速流动的同时,文化互鉴与文明交流逐渐成为深化改革背景下增强全球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深化改革在全球文明交流中注重“和合”理念,即以平等和包容为前提,寻求文化间的共同价值,有助于为文明共生共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一)打破体制障碍,增强文化包容性,推动中华文明与全球文明体系的交流互鉴
文化交流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重要桥梁。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与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战略地位越发醒目耀眼。然而,不容小觑的是,重重体制羁绊如同枷锁,严重束缚了文化蓬勃兴盛的步伐,与此同时,文化包容性在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为扩展和深化与世界分享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成果,增进国际社会的理解和信任,推动文化的相互尊重和包容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一,在文化市场体制改革领域,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藩篱,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源泉。一方面大力破除准入限制,吸引全球资本与创意汇聚,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例如,在文创产业园区建设中,给予民营企业土地、资金扶持,吸引多元投资主体,使产业生态更具活力;放宽影视行业对外合作限制,带动影视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动力,进而辐射至经济、科技等多领域协同进步。另一方面强化法治监管,运用智能技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实时追踪侵权线索,保障文化创作者“劳有所得”,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净土”。
其二,在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加强国际文化教育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世界文明百花园不断丰富、发展和繁荣。政府简化交流项目审批流程,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出国巡演,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积极引进国外高端艺术展览、学术交流活动,利用国际文化展会平台促进多元文化碰撞,如国际艺术双年展期间,各国艺术家频繁互动交流;将世界文化通识课程纳入必修体系,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强化社区与公共文化场馆合作,举办异国风情体验日、文化讲座等活动,让民众沉浸式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体制障碍,文化管理体制革新成效显著,冲破部门壁垒束缚,资源得以有效整合,文化交流渠道更加畅通,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二)创新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文化发展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我国在文化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上形成了多中心、疏解式、整体式、综合式、系统式的治理生态模式,呈现出战略规划从国内向国际、从个体向一体、从单一向多元,治理成效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等几个层面的转变趋势。
其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了中国的国际协同治理能力,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和延伸,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力度也不断增强。中国积极支持并参与国际文化组织的活动,如建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建成覆盖多国的文物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多中心协同治理,又通过制度供给破解文化领域的集体行动困境。
其二,文明交流互鉴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韧纽带。当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通过文化交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那些因误解产生的偏见与冲突便会消弭。中国通过拓展“文化+”合作模式,搭建文化贸易平台,试行文化产品跨境确权,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为跨国文化产业链建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深化文明互鉴中打造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自信深化各国民心相通,为国际合作、和平共处筑牢民意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通过一系列举措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全民文化自信,增进各国民间交流。
其一,提升国际话语权,助力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彰显。持续深化文化教育改革,将国际视野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精通多元文化、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队伍。他们活跃在国际文化交流前沿,利用新媒体、国际学术论坛等平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此外,改革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如运用5G、VR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让中华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以新颖震撼的形式吸引世界目光,逐步改变国际文化舆论场的格局,使中国在全球文化发展进程中有更强的发声权与引领力。
其二,以文化自信深化各国民心相通意义深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大放异彩,如太极拳申遗成功后,全球掀起太极热,各国爱好者在习练中感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动静之美,增进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孔子学院通过创新课程,融入书法、戏曲体验,让外国学员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消除文化隔阂,建立情感共鸣。这种基于文化自信的交流互鉴,使各国民众心灵更加贴近,让世界因文化相知相融,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五、经验镜鉴,树立现代化建设新典范
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面对发展中的新环境、新问题、新任务,唯有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以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具有重要的镜鉴和启示作用。
(一)提振改革成效与信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以改革促发展的典范
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政治稳定、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等,这些成效不仅增强了中国自身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也激发了世界上渴望发展的国家进行改革的决心。一方面,坚定了经济增长与政治稳定的信心。中国持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凭借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等举措,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众多发展中国家目睹中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再到如今在高新技术领域崭露头角,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挖掘自身资源与人口红利,同样能激活经济潜能,摆脱贫困与发展迟缓困境,这无疑点燃了他们追求经济腾飞的希望之火。此外,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保证了社会长期稳定,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道路所具有的韧性与治理优势。另一方面,坚定了发展自身与贡献世界的信心。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始终秉持“在发展中国的场域中造福世界”的发展理念,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各国人民。中国以改革推动全球互惠共赢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推动全球发展进程提供了范式参考。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平台、设立亚投行等创新举措,中国生动示范了如何将自身改革成果转化为国际公共产品,带动共建经济体联动发展,使得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坚定了发展自身与贡献世界的信心。
(二)拓宽发展中国家改革视野,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20世纪下半叶,众多发展中国家开启探寻本国现代化建设路径。然而,西方现代化道路模式使部分发展中国家跌入“现代化陷阱”,社会发展断裂,进步之路戛然而止。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路径,创造了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消除绝对贫困、步入现代化的成功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的至高价值追求,始终明确自身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责任与定位,与世界各国一起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形态的目的“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因此,正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关注与警惕中国的发展一样,发展中国家不仅关注而且期待中国的发展能够为其提供有益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能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一条全面、系统且可持续的改革路径。这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还涉及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改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秉持的自主发展原则,以其开创性价值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三)拓展改革路径和策略,为“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中国是“全球南方”国家中由弱转强、由贫变富的典型代表,其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对于启迪“全球南方”国家突破西方现代化叙事和西方中心主义的羁绊、走出适合自身特殊国情和发展需求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其一,起点相似。多数发展中国家与曾经的中国一样,面临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技术短缺、二元结构突出等难题。中国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特色改革路径,让他们相信立足国情、勇于尝试,必能跨越发展鸿沟。其二,可借鉴模式支撑。中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是循序渐进、试点推广的过程,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全国布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分步走、分类推的实操蓝本,降低其对改革不确定性的恐惧,增强按部就班推进改革的底气。其三,合作共赢机遇。伴随中国崛起,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蓬勃开展,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既能引入中国投资、技术助力自身改革落地,又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拓展国际市场,在与中国协同发展中,深化对改革收益的预期,强化改革内驱力。
六、结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如期实现,将是人类社会在超大型国家整体推进现代化的里程碑式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全球化规则衔接与利益平衡,赋能多边合作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更以文化互鉴与责任担当拓展全球化的内涵与格局,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方案、新典范。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非坦途。从国内看,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从国际看,全球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化规则博弈加剧带来“双向制度型开放”的新考题,这些不稳定因素都可能阻碍我国的改革进程。
为此,如何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如何在国际秩序重构中更好地发挥中国改革的引领作用,仍然是需要持续推进的课题。面向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亟待开拓三大新领域:一是建构制度型开放的新形态,重点探索气候经济、老龄化社会等全球共性问题的治理方案创新;二是重构数字时代的主导地位,警惕技术风险与平台垄断对自主创新的抑制;三是创新文明实践的价值转化机制,破解全球化下数字、文化贸易逆差。在“全球南方”普遍陷入改革动能衰减的当下,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世界意义既需回答如何维系超大规模经济体制度的现实,更要探索多元现代性的制度突围。中国依靠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也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迈向未来、惠及全球,为人类现代化进程锻造新的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