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发布时间:2025-04-18
资料来源:
重庆日报
点击次数:16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深刻理解其必然性、应然性、实然性、使然性,系统全面认识、一体贯通落实。
深刻理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更加主动推动改革不断向更深层次挺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总结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我们发现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有效应对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进一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建立完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政策制度,推动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深刻理解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的应然性,更大作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稳定性。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制度和机制,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施路径。对标对表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内容要求,应重点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检测监管、评估评价等方面优化完善。加快构建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有效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进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和污染源全覆盖监测,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为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程序和标准,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透明度和社会认可度,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持续跟踪评价效果和生态影响,确保评价制度的持续有效性和适应性。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明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稳步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强化自然资源整体保护,促进自然资源资产集约开发利用,推动自然生态空间系统修复和合理补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和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深刻理解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实然性,更高标准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基本内容。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必须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注重系统观念,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围绕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综合治理。进一步统筹左右岸、上下游、地上地下、陆域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统筹推进流域内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水质标准制定、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深刻理解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使然性,更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是统筹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的根本路径。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重点在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等方面发力,加快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自愿减排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税、资源税、水资源税等“多税共治”的绿色税收体系。加大节能降碳工作力度,推进能源、水资源、粮食、土地、矿产资源全链条节约,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促进消费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发布日期:2025.04.18 浏览次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深刻理解其必然性、应然性、实然性、使然性,系统全面认识、一体贯通落实。
深刻理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更加主动推动改革不断向更深层次挺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总结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我们发现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有效应对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进一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建立完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政策制度,推动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深刻理解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的应然性,更大作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稳定性。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制度和机制,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施路径。对标对表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内容要求,应重点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检测监管、评估评价等方面优化完善。加快构建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有效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进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和污染源全覆盖监测,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为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程序和标准,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透明度和社会认可度,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持续跟踪评价效果和生态影响,确保评价制度的持续有效性和适应性。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明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稳步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强化自然资源整体保护,促进自然资源资产集约开发利用,推动自然生态空间系统修复和合理补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和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深刻理解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实然性,更高标准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基本内容。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必须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注重系统观念,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围绕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综合治理。进一步统筹左右岸、上下游、地上地下、陆域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统筹推进流域内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水质标准制定、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深刻理解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使然性,更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是统筹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的根本路径。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重点在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等方面发力,加快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自愿减排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税、资源税、水资源税等“多税共治”的绿色税收体系。加大节能降碳工作力度,推进能源、水资源、粮食、土地、矿产资源全链条节约,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促进消费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