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大学法学院干部培训中心! 结业证书查询 联系我们

服务电话

023-65120501

15723079991

首页  > 新闻聚焦推荐新闻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的形成渊源、原创性贡献和实践要求

发布时间:2024-10-18                       资料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点击次数:36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4·13”重要讲话),向全世界郑重宣布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6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自贸港建设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全新方案,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的形成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习近平同志地方领导工作实践经验的集成与升华,也是党中央在全国各地实行扩大开放、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践经验和海南30多年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其形成具有坚实基础。

1、理论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主张各国要推动各方面的对外开放,尤其是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认为大工业“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把全球各国的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并预言保护主义终将被自由贸易所取代,“保护关税制度对于任何一个有希望获得成功而力求在世界市场上取得独立地位的国家都会变成不能忍受的镣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历届领导人也主张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主张发展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这些思想理论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抓住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关键,在社会主义背景下对世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一步深化和探索,提出将开放发展作为新时代引领我国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在海南建设代表当今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国际自由贸易港,旨在通过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深化分工、发挥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2、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贸港建设的思考由来已久,2022年在海南考察时他就曾说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厦门工作期间,开展了厦门市1985-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把厦门建设成具有自由贸易特征的多功能经济特区的设想。我较早研究自贸港问题并推动某些政策在厦门实施”,其所指的就是在主持制定厦门第一个发展战略时在全国率先提出的“逐步开展离岸资金业务,实现资金流动相对自由”、“三步走”+“双梯度”开放的模式,以及建立特区金融体系。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进一步提出“内源发展与对外开放、外向拓展相结合。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开放体制创新,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以扩大开放推动改革深化,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等思路。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在上海设立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要求上海“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加快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先试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至今全国已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实践经验,为谋划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了重要参考,成为海南自贸港“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核心政策框架的支撑,并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3、历史视角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把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项历史性任务交给海南,与海南3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实践和“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特性密不可分。20世纪,习仲勋同志在主政广东期间,数次建议国家开发海南,为海南开发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988年,党中央决定建立海南省的同时将海南岛划设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这意味着海南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为国家深化改革闯关探路的重任。建省以来,海南先后创造了许多影响全国的改革实践范例,比如率先推进价格改革、率先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结构、率先实行“小政府、大社会”新体制、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等等,并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也正是在改革开放作用下,海南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1987年增长了131倍、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0多倍。与习仲勋同志一样,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海南,在地方工作时大力推动与海南的交流合作,比如支持洋浦在福建举行大型招商活动、开展海南与浙江“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活动等等;党的十八大以前,他曾深入海南考察,对海南发展建设给予指导。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海南开展综合性考察,为海南发展建设定向把舵;在谋划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时,第一时间将目光放在海南,并对此寄予厚望“由海南来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的一个战略安排,不断摸索、大胆试验,现在蹚出来一条路子。”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系列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省域层面实践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其中蕴含着一系列极具开创性、前瞻性、洞察力的发展理念、战略思路、思想论断。

(一)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

一般认为,自由贸易港区起源于1547年意大利建立的热那亚湾的里南那港,现在已成为具有关税保护的主权国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港口政策,目前全世界有130多个自由贸易港。国际上典型的自由贸易港,如中国香港、荷兰鹿特丹港、新加坡,基本都采用西方现行制度。

党中央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志性成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开篇就表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推动海南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造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亮点,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南建设自贸港首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做到“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维护国家安全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观点、重要论断是对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基本理论的深化和拓展,要求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既要积极与世界高标准规则衔接,形成最开放的形态,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开放型经济有效结合。这构成了海南自贸港最根本的特征,使海南自贸港与世界其他自由贸易港形成本质区别。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实践中,始终贯穿着“三个不动摇”,体现着“中国特色”。(1)实行“中央统筹、部门支持、省抓落实”工作机制。中央成立了指导海南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工作小组,统筹把握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大事项、工作进度、政策实施情况。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赋予海南更大的立法权和改革自主权,充分释放海南“三个立法权”(地方立法权、经济特区立法权和自贸港立法权)叠加效能。国家各部委纷纷出台支持海南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并从全国选派数百名优秀干部到海南挂职支持自贸港建设。(2)实施“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对海南自贸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示“可以借鉴国际上自由贸易港有益做法,但不能简单照搬西方自由贸易港制度。”为此,海南自贸港在实践中搭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一个根本遵循,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三个制度基石,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为四个目标定位,以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体系、社会治理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组织领导体系为八个稳固支撑”的战略框架,并沿着这一战略框架,在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化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实行比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基本制度层面和意识形态领域建立“红线”,对黄赌毒、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风险防控网络,做到既“放得开”也“管得住”。(3)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海南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从海南飞行4小时内可抵达21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约三成GDP,同时背靠国内14亿多人口和GDP超100万亿人民币的国内市场。基于这样独特的区位优势,海南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扩大商品流动型开放、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制度型开放战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各种国外的经济主体和要素参与到国内经济大循环之中,构建连接“双循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新通道,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有效发挥了内引外联作用。

(二)第一次提出“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的创新路径

经济学上认为,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创造更多财富的保证,当现行制度无法获致潜在利益,同时仅靠制度演进难以满足社会对有效制度的需求时,就需要进行人为的制度设计和创新。国际上著名自贸区、自贸港的发展,几乎都得益于在制度层面的建设与创新。比如,迪拜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为中东地区重要的贸易枢纽,就离不开其闻名全球的免除公司税、关税、增值税和所得税,支持性的监管框架和优惠的税收制度,便利的信贷、完全资本和利润汇出自由以及简化商业注册流程等制度。新加坡拥有全世界最卓越的营商环境,得益于其建立了600多种法律法规制度,将几乎所有社会主体的行为都囊括在制度范围内。优良、成熟、开放、自由的金融制度建设也是中国香港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关键,比如货币自由兑换,外汇自由进出,可使用任何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对货币买卖和国际资金流动都无限制,使得中国香港成为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地区之一。

海南自贸港实行高水平开放,不仅是商品、资金、人才、运输、数据等要素流动层面的开放,还要建立跻身世界前沿的开放型制度。这就要求海南自贸港必须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放创新,建立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工作,并将“系统集成”理念引入制度创新领域,对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行稳致远,久久为功”的重要指示,这是“制度集成创新”一词的首次提出。从“制度创新”到“制度集成创新”的新认识新论断是一个质的飞跃,更加强调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所注重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集成’意味着在原有的认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系统协调推进各项改革,作出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改革创新。”“系统集成”理念此前多用于科技范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扩展到经济领域,强调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注重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以“系统集成”的理念指导海南改革开放和自贸港建设,指出“要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科学配置各方面资源”,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国改革步伐”,努力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

实践证明,“制度集成创新”是海南自贸港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制度型开放步伐的有效路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这一核心框架下,海南累计形成140多项制度集成创新成果,先后配套制定31件自贸港方面的具体法规,把自贸港的主要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到法律法规,给全世界投资者一个稳定、透明的预期,并形成了涉外法律服务链条、国际商事纠纷“三位一体”多元化解机制、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游艇产业综合管理服务新模式等集成创新案例,推动相关领域飞速发展。

(三)第一次提出以“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方法论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

“在‘破’与‘立’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改革总是在破旧立新的循环往复中前行。”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本身是一个重大改革开放过程,需要深入把握、正确处理“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原则和节奏,得其法才能事半功倍,才能确保自贸港建设行稳致远。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首次用“先立后破”方法论指导自贸港建设,鲜明提出“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强调“立”字当头、以立促破,意在要求海南“把握好‘立’与‘破’的次序,抓住主要矛盾,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推进改革,避免政策大开大合、经济大起大落。”

特别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房地产业占据海南经济发展重要位置,2017年房地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23.3%。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就是要求海南在经济发展中破旧先立新,先把新的吃饭家伙拿到手,通过培植增量逐渐化解存量,推动经济增长动能顺利转换。为此,海南加快构建“4+3+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逐步破除了对房地产的依赖。2018年到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3%,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年均分别增长23.4%、17.7%,经济外向度提高了15个百分点;2023年许多主要经济指标都历史性走在了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国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国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从“立”到“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因为抛弃旧动能,出现动能“空窗”,造成经济大起大落。

海南的鲜活经验,为“先立后破”这一方法论在更广泛领域的运用提供了一定思路。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以进促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先立后破”,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将“先立后破”作为指导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鲜明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

(四)第一次为建设具有浓厚“三农”属性的自由贸易港提出方法路径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也延续了这一鲜明的理论底色,始终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海南谋发展、促改革的全过程,既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种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自贸港建设“三农”工作的立场观点上。与世界上其他自贸港都是以城市为主要范围不同,海南自贸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农”量高。海南自贸港涵盖全岛3.39万平方公里,岛内广大农村地区也纳入自贸港建设范围。纵观全球,还没有一个自贸港80%的土地在农村、一半的户籍人口是农民,且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守好“三农”基本盘,对成功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至关重要。基于这一特殊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三农”问题始终特别关注。早在2013年视察海南博后村时,习近平总书记就首次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系列论述,强调农村的重要地位,如果不把农村建设好,全面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沿着这一立场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三农”工作进一步深化和把握,提出新目标、新方法,要求海南“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并赋予海南“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的使命和任务,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要抓好产业振兴”,尤其要牢牢把握住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这一独特优势,“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进一步打响海南热带农产品品牌,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五)第一次提出“别样风景”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再次强调,“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别样风景”论,延承党百年奋斗“走自己的路”的历史结论,是党百年奋斗所得出“走自己的路”这一历史结论在新时代的具体呈现,是对海南等经济特区精神品质的深刻总结,是对海南自贸港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殷切期待,体现了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强烈的现实要求。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不是西方自由贸易港的翻版或再版,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国家发展新要求、人民新期待的一项开创性探索,既找不到现成的教科书,也没有现成道路可循,必须要海南以舍我其谁、笃志开新的时代担当,“摸着石头过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使建设自贸港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成为检验推进改革开放行之有效的办法。

围绕怎样收获别样的风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创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创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强调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海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强调改革改到深处,没有模式可依,没有先例可循,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些指示精神,为海南走好走稳这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以海南自贸港建设生动实践彰显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

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一项艰巨繁重的重大改革发展任务,必须牢牢抓住开放这个牛鼻子,夯实法治这个重要保障,强化产业这个重要支撑,用好系统观念这一有效方法,把握好蹄疾步稳这一发展节奏,发扬好特区精神这一内驱动力,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海南自贸港建设伟大实践。

(一)牢记开放为先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指出:“海南要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海南自贸港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海南的历史,是一部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历史。建设自贸港,须有大海般的宽广胸怀,带头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大幅放宽市场准入,与世界各国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往来,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对外经济交流最活跃的地区、最能代表改革开放形象的地区。

海南自贸港要突出制度集成创新,全面实行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在对外开放中主动探索更有前瞻性和冲击力的举措,比如围绕“三零”(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制高点,加快融入RCEP、积极对接CPTPP相关规则,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国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际规则制定抢占先机;用好背靠国内国际大市场的优势,下大力打造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总部基地和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总部基地“两个基地”、空海国际交通网络和国际经贸合作网络“两个网络”、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航空区域门户枢纽“两个枢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集聚,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效联通;充分发挥保税航油、航权开放和免签政策效应,利用博鳌亚洲论坛、消博会、冬交会、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重大国际活动平台,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

(二)秉持法治赋能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海南建设自贸港,要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自贸港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基本法”,海南应用好自贸港法规制定权、一般地方性法规制定权和经济特区法规制定权“三项立法权”,坚持中国特色,充分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紧紧围绕“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加强“小切口”“小快灵”精准立法,加快建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重要组成的海南自贸港法律法规体系。

世界上著名的自贸港,都有卓越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海南自贸港要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国际投资目的地,必须加快形成以法治化为首要标准的营商环境,聚焦知识产权保护、要素获取、公平执法等方面加强制度集成创新,加快建设“诚信海南”,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商事制度,扩大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适用范围,通过法治保障稳定市场主体政策预期,使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成为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法治与开放相辅相成、互促互进。法治建设为扩大开放提供保障,开放也持续推动法治建设进程,不断增强我们的法治自信。海南要打造高能级的自贸港,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涉外领域立法,提升涉外司法效能,引进、培育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抓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构建智能化多元化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不断提升涉外法治服务水平,做到“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

(三)强化产业支撑

世界上著名的自贸港,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比如“转口贸易+港航物流服务业”是迪拜产业体系的支柱,新加坡制造业对GDP贡献占20%以上。海南要提升整体综合竞争力,必须强化产业根基,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南“今后要在全国大局中找准定位,增强适配性,尤其要考虑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大前提。无限发展行不通,过犹不及。一定要在国家对海南的定位中统筹谋划,努力做到‘刚刚好’。”海南要更好发展起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要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优化产业结构互促共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于单一的产业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和抗风险性,像是20世纪初金融危机爆发后,迪拜开始暴露出高杠杆融资和过度依赖房地产的负面影响,大量热钱撤离,引发了“迪拜危机”。海南要发挥温度、深度、纬度、绿色“三度一色”自然禀赋优势,发展多样化产业,“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做强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壮大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商业航天“三大未来产业”,抓好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篇境外消费回流文章”,特别是强调重点领域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增强竞争力,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应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发展生态种养、绿色加工、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近海低碳生态休闲游,探索发展远海观光游,推动产业向低碳、节能、高效、循环、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深挖热带雨林、海洋等领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产品交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将生态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更好地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起来。

(四)树牢系统观念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海南发展基础薄弱,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保持定力、遵循规律,自觉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综合考虑多领域之间的普遍联系,把全岛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整体谋划、统筹部署、科学有序、协调推进。

海南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南管辖全国最大的海域面积,海洋经济是自贸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坚持陆海统筹,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坚定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建好“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等陆海统筹“节点”,完善海洋服务基础设施,聚力发展海洋油气化工业、海洋物流、海洋旅游、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咨询、涉海金融、涉海商务等产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服务体系。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海洋潜力,深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效益,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海南自贸港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城乡协调、区域协调是制胜要诀。要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抓手,打造乡村振兴“自贸港样板”;加快提升海口经济圈发展能级,推动三亚经济圈向旅游和科创并举转型,深化儋州洋浦一体化,通过海口、三亚、儋州三个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若干个县域增长点,实现城市与县域联动发展。

(五)坚持蹄疾步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任何方面陡然地做事都是不牢靠的。就像想当个举重健将,开始50公斤,想提到100公斤,一把就上去那是不可能的。”海南自贸港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建不成自由贸易港,急功近利、急躁冒进也建不成自贸港,需要海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因此,海南要把握好“蹄疾”与“步稳”这两种相互对应、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的工作节奏,有力有序推进自贸港建设。所谓“蹄疾”,就是要有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坚持大胆探索,以较快的建设速度实现量变的积累,让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所谓“步稳”,就是要有底线意识、危机意识,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头脑清醒、脚踏实地,有耐心、有韧性,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不好大喜功,把自贸港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做扎实。具体到实践中,就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始终把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放在前提位置。在大胆试、大胆闯、加快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快构建与自贸港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抓好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加快实施“智慧海南”,筑牢全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管理系统、社会管理监管系统、口岸监管系统“三道防线”,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抓好“套代购”“三无船舶”等问题的治理,做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着力创建全国最安全地区,加大电信网络诈骗、涉旅、金融等重点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整治力度,不断推进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六)弘扬特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强调,海南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海南自贸港作为全国最大的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要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啃下一些硬骨头”,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诚信海南建设等重点领域,谋划推出一批具有鲜明自贸港辨识度的创新案例,以制度集成创新破解一批改革发展中的堵点难点,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重大领域改革闯出“无人区”贡献自贸港经验和方案。

海南拥有最好的生态环境,有责任也有优势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应当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完善现代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体制,在国家公园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率先探索新经验,加快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

建设自贸港需要五湖四海广揽人才,应当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突破,健全海南自贸港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实施重点人才培养项目,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优化人才政策和服务。

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海南地域小、人口少,最有条件搞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坚持改革突破、创新供给,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提升就业质量、教育均衡、养老托育、医疗联合体建设等方面,推出更多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积极探索构建具有海南自贸港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高质量创造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系列论述,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原则在具体领域的深化与实践,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本文从形成渊源、原创性贡献、实践要求三个维度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的丰富内涵,重点对其首次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挖掘、梳理,较为系统地论述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期为海南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有益启迪。海南要加快推动自贸港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前进,进一步形成卓有成效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以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提供鲜活的自贸港经验。


相关新闻

more+

首页

培训项目

首页  > 新闻聚焦推荐新闻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的形成渊源、原创性贡献和实践要求

发布日期:2024.10.18        浏览次数: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4·13”重要讲话),向全世界郑重宣布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6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自贸港建设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全新方案,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的形成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习近平同志地方领导工作实践经验的集成与升华,也是党中央在全国各地实行扩大开放、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践经验和海南30多年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其形成具有坚实基础。

1、理论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主张各国要推动各方面的对外开放,尤其是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认为大工业“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把全球各国的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并预言保护主义终将被自由贸易所取代,“保护关税制度对于任何一个有希望获得成功而力求在世界市场上取得独立地位的国家都会变成不能忍受的镣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历届领导人也主张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主张发展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这些思想理论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抓住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关键,在社会主义背景下对世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一步深化和探索,提出将开放发展作为新时代引领我国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在海南建设代表当今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国际自由贸易港,旨在通过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深化分工、发挥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2、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贸港建设的思考由来已久,2022年在海南考察时他就曾说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厦门工作期间,开展了厦门市1985-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把厦门建设成具有自由贸易特征的多功能经济特区的设想。我较早研究自贸港问题并推动某些政策在厦门实施”,其所指的就是在主持制定厦门第一个发展战略时在全国率先提出的“逐步开展离岸资金业务,实现资金流动相对自由”、“三步走”+“双梯度”开放的模式,以及建立特区金融体系。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进一步提出“内源发展与对外开放、外向拓展相结合。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开放体制创新,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以扩大开放推动改革深化,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等思路。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在上海设立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要求上海“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加快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先试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至今全国已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实践经验,为谋划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了重要参考,成为海南自贸港“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核心政策框架的支撑,并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3、历史视角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把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项历史性任务交给海南,与海南3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实践和“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特性密不可分。20世纪,习仲勋同志在主政广东期间,数次建议国家开发海南,为海南开发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988年,党中央决定建立海南省的同时将海南岛划设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这意味着海南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为国家深化改革闯关探路的重任。建省以来,海南先后创造了许多影响全国的改革实践范例,比如率先推进价格改革、率先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结构、率先实行“小政府、大社会”新体制、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等等,并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也正是在改革开放作用下,海南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1987年增长了131倍、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0多倍。与习仲勋同志一样,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海南,在地方工作时大力推动与海南的交流合作,比如支持洋浦在福建举行大型招商活动、开展海南与浙江“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活动等等;党的十八大以前,他曾深入海南考察,对海南发展建设给予指导。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海南开展综合性考察,为海南发展建设定向把舵;在谋划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时,第一时间将目光放在海南,并对此寄予厚望“由海南来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的一个战略安排,不断摸索、大胆试验,现在蹚出来一条路子。”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系列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省域层面实践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其中蕴含着一系列极具开创性、前瞻性、洞察力的发展理念、战略思路、思想论断。

(一)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

一般认为,自由贸易港区起源于1547年意大利建立的热那亚湾的里南那港,现在已成为具有关税保护的主权国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港口政策,目前全世界有130多个自由贸易港。国际上典型的自由贸易港,如中国香港、荷兰鹿特丹港、新加坡,基本都采用西方现行制度。

党中央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志性成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开篇就表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推动海南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造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亮点,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南建设自贸港首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做到“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维护国家安全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观点、重要论断是对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基本理论的深化和拓展,要求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既要积极与世界高标准规则衔接,形成最开放的形态,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开放型经济有效结合。这构成了海南自贸港最根本的特征,使海南自贸港与世界其他自由贸易港形成本质区别。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实践中,始终贯穿着“三个不动摇”,体现着“中国特色”。(1)实行“中央统筹、部门支持、省抓落实”工作机制。中央成立了指导海南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工作小组,统筹把握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大事项、工作进度、政策实施情况。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赋予海南更大的立法权和改革自主权,充分释放海南“三个立法权”(地方立法权、经济特区立法权和自贸港立法权)叠加效能。国家各部委纷纷出台支持海南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并从全国选派数百名优秀干部到海南挂职支持自贸港建设。(2)实施“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对海南自贸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示“可以借鉴国际上自由贸易港有益做法,但不能简单照搬西方自由贸易港制度。”为此,海南自贸港在实践中搭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一个根本遵循,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三个制度基石,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为四个目标定位,以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体系、社会治理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组织领导体系为八个稳固支撑”的战略框架,并沿着这一战略框架,在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化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实行比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基本制度层面和意识形态领域建立“红线”,对黄赌毒、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风险防控网络,做到既“放得开”也“管得住”。(3)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海南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从海南飞行4小时内可抵达21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约三成GDP,同时背靠国内14亿多人口和GDP超100万亿人民币的国内市场。基于这样独特的区位优势,海南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扩大商品流动型开放、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制度型开放战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各种国外的经济主体和要素参与到国内经济大循环之中,构建连接“双循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新通道,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有效发挥了内引外联作用。

(二)第一次提出“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的创新路径

经济学上认为,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创造更多财富的保证,当现行制度无法获致潜在利益,同时仅靠制度演进难以满足社会对有效制度的需求时,就需要进行人为的制度设计和创新。国际上著名自贸区、自贸港的发展,几乎都得益于在制度层面的建设与创新。比如,迪拜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为中东地区重要的贸易枢纽,就离不开其闻名全球的免除公司税、关税、增值税和所得税,支持性的监管框架和优惠的税收制度,便利的信贷、完全资本和利润汇出自由以及简化商业注册流程等制度。新加坡拥有全世界最卓越的营商环境,得益于其建立了600多种法律法规制度,将几乎所有社会主体的行为都囊括在制度范围内。优良、成熟、开放、自由的金融制度建设也是中国香港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关键,比如货币自由兑换,外汇自由进出,可使用任何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对货币买卖和国际资金流动都无限制,使得中国香港成为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地区之一。

海南自贸港实行高水平开放,不仅是商品、资金、人才、运输、数据等要素流动层面的开放,还要建立跻身世界前沿的开放型制度。这就要求海南自贸港必须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放创新,建立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工作,并将“系统集成”理念引入制度创新领域,对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行稳致远,久久为功”的重要指示,这是“制度集成创新”一词的首次提出。从“制度创新”到“制度集成创新”的新认识新论断是一个质的飞跃,更加强调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所注重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集成’意味着在原有的认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系统协调推进各项改革,作出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改革创新。”“系统集成”理念此前多用于科技范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扩展到经济领域,强调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注重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以“系统集成”的理念指导海南改革开放和自贸港建设,指出“要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科学配置各方面资源”,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国改革步伐”,努力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

实践证明,“制度集成创新”是海南自贸港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制度型开放步伐的有效路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这一核心框架下,海南累计形成140多项制度集成创新成果,先后配套制定31件自贸港方面的具体法规,把自贸港的主要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到法律法规,给全世界投资者一个稳定、透明的预期,并形成了涉外法律服务链条、国际商事纠纷“三位一体”多元化解机制、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游艇产业综合管理服务新模式等集成创新案例,推动相关领域飞速发展。

(三)第一次提出以“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方法论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

“在‘破’与‘立’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改革总是在破旧立新的循环往复中前行。”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本身是一个重大改革开放过程,需要深入把握、正确处理“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原则和节奏,得其法才能事半功倍,才能确保自贸港建设行稳致远。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首次用“先立后破”方法论指导自贸港建设,鲜明提出“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强调“立”字当头、以立促破,意在要求海南“把握好‘立’与‘破’的次序,抓住主要矛盾,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推进改革,避免政策大开大合、经济大起大落。”

特别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房地产业占据海南经济发展重要位置,2017年房地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23.3%。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海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就是要求海南在经济发展中破旧先立新,先把新的吃饭家伙拿到手,通过培植增量逐渐化解存量,推动经济增长动能顺利转换。为此,海南加快构建“4+3+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逐步破除了对房地产的依赖。2018年到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3%,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年均分别增长23.4%、17.7%,经济外向度提高了15个百分点;2023年许多主要经济指标都历史性走在了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国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国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从“立”到“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因为抛弃旧动能,出现动能“空窗”,造成经济大起大落。

海南的鲜活经验,为“先立后破”这一方法论在更广泛领域的运用提供了一定思路。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以进促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先立后破”,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将“先立后破”作为指导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鲜明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

(四)第一次为建设具有浓厚“三农”属性的自由贸易港提出方法路径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也延续了这一鲜明的理论底色,始终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海南谋发展、促改革的全过程,既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种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自贸港建设“三农”工作的立场观点上。与世界上其他自贸港都是以城市为主要范围不同,海南自贸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农”量高。海南自贸港涵盖全岛3.39万平方公里,岛内广大农村地区也纳入自贸港建设范围。纵观全球,还没有一个自贸港80%的土地在农村、一半的户籍人口是农民,且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守好“三农”基本盘,对成功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至关重要。基于这一特殊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三农”问题始终特别关注。早在2013年视察海南博后村时,习近平总书记就首次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系列论述,强调农村的重要地位,如果不把农村建设好,全面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沿着这一立场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三农”工作进一步深化和把握,提出新目标、新方法,要求海南“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并赋予海南“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的使命和任务,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关键要抓好产业振兴”,尤其要牢牢把握住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这一独特优势,“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进一步打响海南热带农产品品牌,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五)第一次提出“别样风景”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再次强调,“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别样风景”论,延承党百年奋斗“走自己的路”的历史结论,是党百年奋斗所得出“走自己的路”这一历史结论在新时代的具体呈现,是对海南等经济特区精神品质的深刻总结,是对海南自贸港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殷切期待,体现了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强烈的现实要求。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不是西方自由贸易港的翻版或再版,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国家发展新要求、人民新期待的一项开创性探索,既找不到现成的教科书,也没有现成道路可循,必须要海南以舍我其谁、笃志开新的时代担当,“摸着石头过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使建设自贸港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成为检验推进改革开放行之有效的办法。

围绕怎样收获别样的风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创新思路、凝聚力量、突出特色、增创优势,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强调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海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强调改革改到深处,没有模式可依,没有先例可循,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些指示精神,为海南走好走稳这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以海南自贸港建设生动实践彰显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

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一项艰巨繁重的重大改革发展任务,必须牢牢抓住开放这个牛鼻子,夯实法治这个重要保障,强化产业这个重要支撑,用好系统观念这一有效方法,把握好蹄疾步稳这一发展节奏,发扬好特区精神这一内驱动力,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海南自贸港建设伟大实践。

(一)牢记开放为先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指出:“海南要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海南自贸港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海南的历史,是一部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历史。建设自贸港,须有大海般的宽广胸怀,带头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大幅放宽市场准入,与世界各国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往来,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对外经济交流最活跃的地区、最能代表改革开放形象的地区。

海南自贸港要突出制度集成创新,全面实行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在对外开放中主动探索更有前瞻性和冲击力的举措,比如围绕“三零”(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制高点,加快融入RCEP、积极对接CPTPP相关规则,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国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际规则制定抢占先机;用好背靠国内国际大市场的优势,下大力打造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总部基地和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总部基地“两个基地”、空海国际交通网络和国际经贸合作网络“两个网络”、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航空区域门户枢纽“两个枢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集聚,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效联通;充分发挥保税航油、航权开放和免签政策效应,利用博鳌亚洲论坛、消博会、冬交会、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重大国际活动平台,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

(二)秉持法治赋能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海南建设自贸港,要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自贸港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基本法”,海南应用好自贸港法规制定权、一般地方性法规制定权和经济特区法规制定权“三项立法权”,坚持中国特色,充分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紧紧围绕“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加强“小切口”“小快灵”精准立法,加快建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重要组成的海南自贸港法律法规体系。

世界上著名的自贸港,都有卓越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海南自贸港要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国际投资目的地,必须加快形成以法治化为首要标准的营商环境,聚焦知识产权保护、要素获取、公平执法等方面加强制度集成创新,加快建设“诚信海南”,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商事制度,扩大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适用范围,通过法治保障稳定市场主体政策预期,使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成为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法治与开放相辅相成、互促互进。法治建设为扩大开放提供保障,开放也持续推动法治建设进程,不断增强我们的法治自信。海南要打造高能级的自贸港,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涉外领域立法,提升涉外司法效能,引进、培育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抓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构建智能化多元化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不断提升涉外法治服务水平,做到“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

(三)强化产业支撑

世界上著名的自贸港,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比如“转口贸易+港航物流服务业”是迪拜产业体系的支柱,新加坡制造业对GDP贡献占20%以上。海南要提升整体综合竞争力,必须强化产业根基,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南“今后要在全国大局中找准定位,增强适配性,尤其要考虑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大前提。无限发展行不通,过犹不及。一定要在国家对海南的定位中统筹谋划,努力做到‘刚刚好’。”海南要更好发展起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要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优化产业结构互促共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于单一的产业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和抗风险性,像是20世纪初金融危机爆发后,迪拜开始暴露出高杠杆融资和过度依赖房地产的负面影响,大量热钱撤离,引发了“迪拜危机”。海南要发挥温度、深度、纬度、绿色“三度一色”自然禀赋优势,发展多样化产业,“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做强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壮大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商业航天“三大未来产业”,抓好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篇境外消费回流文章”,特别是强调重点领域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增强竞争力,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应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发展生态种养、绿色加工、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近海低碳生态休闲游,探索发展远海观光游,推动产业向低碳、节能、高效、循环、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深挖热带雨林、海洋等领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产品交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将生态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更好地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起来。

(四)树牢系统观念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海南发展基础薄弱,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保持定力、遵循规律,自觉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综合考虑多领域之间的普遍联系,把全岛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整体谋划、统筹部署、科学有序、协调推进。

海南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南管辖全国最大的海域面积,海洋经济是自贸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坚持陆海统筹,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坚定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建好“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等陆海统筹“节点”,完善海洋服务基础设施,聚力发展海洋油气化工业、海洋物流、海洋旅游、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咨询、涉海金融、涉海商务等产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服务体系。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海洋潜力,深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效益,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海南自贸港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城乡协调、区域协调是制胜要诀。要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抓手,打造乡村振兴“自贸港样板”;加快提升海口经济圈发展能级,推动三亚经济圈向旅游和科创并举转型,深化儋州洋浦一体化,通过海口、三亚、儋州三个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若干个县域增长点,实现城市与县域联动发展。

(五)坚持蹄疾步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任何方面陡然地做事都是不牢靠的。就像想当个举重健将,开始50公斤,想提到100公斤,一把就上去那是不可能的。”海南自贸港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建不成自由贸易港,急功近利、急躁冒进也建不成自贸港,需要海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因此,海南要把握好“蹄疾”与“步稳”这两种相互对应、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的工作节奏,有力有序推进自贸港建设。所谓“蹄疾”,就是要有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坚持大胆探索,以较快的建设速度实现量变的积累,让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所谓“步稳”,就是要有底线意识、危机意识,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头脑清醒、脚踏实地,有耐心、有韧性,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不好大喜功,把自贸港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做扎实。具体到实践中,就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始终把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放在前提位置。在大胆试、大胆闯、加快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快构建与自贸港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抓好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加快实施“智慧海南”,筑牢全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管理系统、社会管理监管系统、口岸监管系统“三道防线”,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抓好“套代购”“三无船舶”等问题的治理,做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着力创建全国最安全地区,加大电信网络诈骗、涉旅、金融等重点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整治力度,不断推进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六)弘扬特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强调,海南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海南自贸港作为全国最大的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要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啃下一些硬骨头”,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诚信海南建设等重点领域,谋划推出一批具有鲜明自贸港辨识度的创新案例,以制度集成创新破解一批改革发展中的堵点难点,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重大领域改革闯出“无人区”贡献自贸港经验和方案。

海南拥有最好的生态环境,有责任也有优势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应当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完善现代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体制,在国家公园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率先探索新经验,加快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

建设自贸港需要五湖四海广揽人才,应当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突破,健全海南自贸港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实施重点人才培养项目,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优化人才政策和服务。

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海南地域小、人口少,最有条件搞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坚持改革突破、创新供给,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提升就业质量、教育均衡、养老托育、医疗联合体建设等方面,推出更多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积极探索构建具有海南自贸港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高质量创造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系列论述,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原则在具体领域的深化与实践,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本文从形成渊源、原创性贡献、实践要求三个维度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系列论述的丰富内涵,重点对其首次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挖掘、梳理,较为系统地论述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期为海南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有益启迪。海南要加快推动自贸港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前进,进一步形成卓有成效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以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提供鲜活的自贸港经验。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B区法学院培训中心

电话:023-65120501 023-86056443

邮箱:xianglijuan525@cqu.edu.cn

Copyright ©2005-2021 重庆大学法学院—法治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