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大学法学院干部培训中心! 结业证书查询 联系我们

服务电话

023-65120501

15723079991

首页  > 新闻聚焦推荐新闻 > 正文

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要做到“四个转变”

发布时间:2025-03-27                       资料来源: 大众日报                       点击次数:27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当前,全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和阐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理论武装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不同程度存在同质化、浅层化、模式化、庸俗化的问题和倾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缺乏具备深度见解的理论阐发和学理阐释。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环境因素,也有理论被认可的规律原因。一个理论被认可、接纳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源于理论自身的科学性,但也和理论的宣传研究阐释深度密切相关。因此,应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浅层的大众宣传向深入学理、哲理阐释转变,从文本解读向理论建构转变,从碎片化研究向体系化研究转变。实现“四个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论自信到理论他信的过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要在推动理论建构上着力,解决“何以是”的问题

所谓“何以是”,就是理论内涵与理论架构问题。这是实现理论他信的基石。

一是在理论体系的概括总结方面。目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容构成的提炼,采用的条文式、列举式的方式,只是初步的概括总结,体现了理论界目前对这一思想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深度。这为进一步提炼凝结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要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实践的推进和理论的发展,应从两个方面深化对这一理论的概括总结,从宏观方面来说,可从大历史观、文明史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野进行阐释。从微观方面来说,应注重提炼概括深刻反映、鲜明体现这一思想的代表性符号和标志性概念。

二是在理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方面。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理论创新必须把握创新的关键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复兴”已成为新时代的主题词和关键词,但“伟大复兴”的内涵、标准、阶段步骤等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论界还未展开深入研究。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党的中心任务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既然是“全面推进”,伟大复兴就应该是跨越2050年的目标。这就要求党的理论创新一定要对伟大复兴的内涵、标准、阶段和步骤有一个具体的规划。这是理论发展的时代要求、实践要求、自身要求。

三是在理论研究的范式方面。当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范式主要是:以西释之、以马释之、以传统释之等。这些范式既有长处和优势,又各有其短板和弱项。西方解释是以西方中心论的知识建构体系来讲中国,既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层次反映,也不可避免带有意识形态偏见和西方价值评判;以马列主义来解释,对国内有效果,但对国外说服力不足;以传统文化来解释,可以讲清楚理论的文化根脉和民族基因,但亦有较大可能泥古拘古、胶柱鼓瑟、刻舟求剑。因此,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要在理论自信、理论他信上着力,解决“何以好”的问题

所谓“何以好”,就是解决从理论自信到理论他信、从特殊到一般、从自为到引领的问题。这是实现理论他信的关键。

一是从自信到他信。当前党的创新理论的重点任务应从自信转向他信,这是国家软实力在治国理政理论方面的具体体现。一个被世界普遍认同、信服的执政理论,应建立在扎实的实践成就、严密的逻辑推理、科学的理论论证、完整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而不能是自我循环论证或强词夺理压服。我们可从时空两个维度、他者视角来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术框架。既要从历史视角解释这一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以此阐释理论的历史必然性、规律必然性;还要从空间维度上讲清楚这一新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进步的意义;也要有明确的“他者”视角和思维,要深入研究、科学应对来自外部的观察、思考、诘难,乃至攻击,以此提升理论的坚韧度、完善度。

二是从特殊到一般。任何知识体系,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一些具体的理论概念、判断、方法、结论等,的确都有地区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但只有那些更多具有共通性、普适性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才能得到普遍认可,从而成为共享的知识体系。如何处理好理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理论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转化的过程,是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以前是从一般到特殊,转变得非常成功。但今天中国已经走到世界前沿,中国发展遇到的某些挑战和问题不仅对中国来说是前所未有,对人类社会来说也是前所未有,因此,中国每前行一步,既为自己也为人类开辟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因此,理论要着重从特殊向一般转变,而不能一味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和特色性,过分强调只会堵塞了别人来学习的路径。特殊性和普遍性,没有决然、截然分开的情况。未来应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一般性、普遍性的阐释,凝练概括出普遍性的规律。

三是从“自为”到“引领”。要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就必须解决理论研究从“自为”到“引领”的转变。这种转变是通过西方话语中国化、传统话语现代化、特色话语普适化来实现的,实现对内增强解释力、说服力,对外解决竞争力、影响力的目标。相关部门应进一步主动设计引领学术界的讨论,提升理论研究的水平和深度;建立畅通的理论反映上报通道,通过理论内参的形式,及时反映理论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理论界的思考与探索。

要在实践上着力,解决“何以成”的问题

所谓“何以成”,就是解决理论发展、推动实践的问题。这是实现理论他信的实践保障。

一是要推动理论的发展完善。在社会氛围方面,要有宽容的理论创新环境、学术讨论争鸣的空间、思想交融交锋的氛围。在理论研究队伍方面,既要有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也要有有情怀、有功底的中坚力量,还要有思想新锐的青年才俊。在理论发展路径方面,要找到“两个结合”的内在规律与有效路径,既要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路径,解决理论研究阐释与实践的“空转”问题;也要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接受到批判再到融合的具体路径,解决传统文化与时代理论的“两张皮”问题。只有这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才能得以真正建立并切实发挥作用。

二是推动实践发展的问题。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只有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推动实践发展,被时代和实践所接受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理论之所以能够推动实践,就在于理论既是对实践发展规律的揭示和反映,也是对实践发展路径、科学方法的把握和明确。只有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切实以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始终做到政治上清醒、信念上坚定、理论上自信、行动上落实,才能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相关新闻

more+

首页

培训项目

首页  > 新闻聚焦推荐新闻正文

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要做到“四个转变”

发布日期:2025.03.27        浏览次数: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当前,全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和阐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理论武装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不同程度存在同质化、浅层化、模式化、庸俗化的问题和倾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缺乏具备深度见解的理论阐发和学理阐释。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环境因素,也有理论被认可的规律原因。一个理论被认可、接纳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源于理论自身的科学性,但也和理论的宣传研究阐释深度密切相关。因此,应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浅层的大众宣传向深入学理、哲理阐释转变,从文本解读向理论建构转变,从碎片化研究向体系化研究转变。实现“四个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论自信到理论他信的过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要在推动理论建构上着力,解决“何以是”的问题

所谓“何以是”,就是理论内涵与理论架构问题。这是实现理论他信的基石。

一是在理论体系的概括总结方面。目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容构成的提炼,采用的条文式、列举式的方式,只是初步的概括总结,体现了理论界目前对这一思想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深度。这为进一步提炼凝结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要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实践的推进和理论的发展,应从两个方面深化对这一理论的概括总结,从宏观方面来说,可从大历史观、文明史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野进行阐释。从微观方面来说,应注重提炼概括深刻反映、鲜明体现这一思想的代表性符号和标志性概念。

二是在理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方面。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理论创新必须把握创新的关键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复兴”已成为新时代的主题词和关键词,但“伟大复兴”的内涵、标准、阶段步骤等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论界还未展开深入研究。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党的中心任务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既然是“全面推进”,伟大复兴就应该是跨越2050年的目标。这就要求党的理论创新一定要对伟大复兴的内涵、标准、阶段和步骤有一个具体的规划。这是理论发展的时代要求、实践要求、自身要求。

三是在理论研究的范式方面。当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范式主要是:以西释之、以马释之、以传统释之等。这些范式既有长处和优势,又各有其短板和弱项。西方解释是以西方中心论的知识建构体系来讲中国,既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层次反映,也不可避免带有意识形态偏见和西方价值评判;以马列主义来解释,对国内有效果,但对国外说服力不足;以传统文化来解释,可以讲清楚理论的文化根脉和民族基因,但亦有较大可能泥古拘古、胶柱鼓瑟、刻舟求剑。因此,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要在理论自信、理论他信上着力,解决“何以好”的问题

所谓“何以好”,就是解决从理论自信到理论他信、从特殊到一般、从自为到引领的问题。这是实现理论他信的关键。

一是从自信到他信。当前党的创新理论的重点任务应从自信转向他信,这是国家软实力在治国理政理论方面的具体体现。一个被世界普遍认同、信服的执政理论,应建立在扎实的实践成就、严密的逻辑推理、科学的理论论证、完整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而不能是自我循环论证或强词夺理压服。我们可从时空两个维度、他者视角来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术框架。既要从历史视角解释这一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以此阐释理论的历史必然性、规律必然性;还要从空间维度上讲清楚这一新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进步的意义;也要有明确的“他者”视角和思维,要深入研究、科学应对来自外部的观察、思考、诘难,乃至攻击,以此提升理论的坚韧度、完善度。

二是从特殊到一般。任何知识体系,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一些具体的理论概念、判断、方法、结论等,的确都有地区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但只有那些更多具有共通性、普适性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才能得到普遍认可,从而成为共享的知识体系。如何处理好理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理论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转化的过程,是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以前是从一般到特殊,转变得非常成功。但今天中国已经走到世界前沿,中国发展遇到的某些挑战和问题不仅对中国来说是前所未有,对人类社会来说也是前所未有,因此,中国每前行一步,既为自己也为人类开辟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因此,理论要着重从特殊向一般转变,而不能一味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和特色性,过分强调只会堵塞了别人来学习的路径。特殊性和普遍性,没有决然、截然分开的情况。未来应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一般性、普遍性的阐释,凝练概括出普遍性的规律。

三是从“自为”到“引领”。要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就必须解决理论研究从“自为”到“引领”的转变。这种转变是通过西方话语中国化、传统话语现代化、特色话语普适化来实现的,实现对内增强解释力、说服力,对外解决竞争力、影响力的目标。相关部门应进一步主动设计引领学术界的讨论,提升理论研究的水平和深度;建立畅通的理论反映上报通道,通过理论内参的形式,及时反映理论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理论界的思考与探索。

要在实践上着力,解决“何以成”的问题

所谓“何以成”,就是解决理论发展、推动实践的问题。这是实现理论他信的实践保障。

一是要推动理论的发展完善。在社会氛围方面,要有宽容的理论创新环境、学术讨论争鸣的空间、思想交融交锋的氛围。在理论研究队伍方面,既要有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也要有有情怀、有功底的中坚力量,还要有思想新锐的青年才俊。在理论发展路径方面,要找到“两个结合”的内在规律与有效路径,既要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路径,解决理论研究阐释与实践的“空转”问题;也要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接受到批判再到融合的具体路径,解决传统文化与时代理论的“两张皮”问题。只有这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才能得以真正建立并切实发挥作用。

二是推动实践发展的问题。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只有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推动实践发展,被时代和实践所接受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理论之所以能够推动实践,就在于理论既是对实践发展规律的揭示和反映,也是对实践发展路径、科学方法的把握和明确。只有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切实以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始终做到政治上清醒、信念上坚定、理论上自信、行动上落实,才能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B区法学院培训中心

电话:023-65120501 023-86056443

邮箱:xianglijuan525@cqu.edu.cn

Copyright ©2005-2021 重庆大学法学院—法治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