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大学法学院干部培训中心! 结业证书查询 联系我们

服务电话

023-65120501

15723079991

新闻聚焦

首页  > 新闻聚焦实时动态 > 正文

十年铸重器 “华龙一号”书写清洁能源中国新篇

发布时间:2025-05-13                       资料来源: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点击次数:32

十年砥砺,重器成型。近日,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建设十周年之际,中核集团在福清核电基地举行“向新向绿向未来·华龙十年”融媒体分享活动。来自中央和地方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以及网络正能量骨干,走进示范工程现场,深入了解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成长轨迹与发展成就,感受这张“国家名片”背后蕴藏的科技突破与精神力量。

远眺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基地

十年自主创新,铸造国家重器

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自2015年5月在福清开工建设以来,已走过十年征程。十年间,其设计理念不断完善,技术能力持续突破,运营绩效日益稳定。截至目前,“华龙一号”国内外在建和在运机组共计41台,已成为全球部署规模最大的三代核电技术,代表着中国核能技术全面走向世界。

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已累计发电近650亿度,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超1900万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有力支撑。福清核电二厂厂长刘学春表示:“‘华龙一号’从建设周期68.7个月的首堆纪录,到WANO综合指数双满分的运行成绩,真正做到了‘可建、可管、可用’。这不是简单的工业产品复制,而是一整套管理理念与运行经验的输出。”

“首堆之所以难,是因为没有现成路径。”福清核电三厂副厂长朱金刚回忆道,在全球首堆建设初期,他们曾将主控室变成“战术研讨室”,用红蓝笔在系统图上标注风险点,每一次经验积累都转化为制度成果。如今,依托标准化管理体系与持续优化流程,华龙技术产品已在多个海外项目成功落地,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了中国核能“走出去”的系统解决方案。

一线实干笃行,积淀管理智慧

如果说“华龙一号”的技术突破是核心动力,那么千百位一线从业者的默默坚守,则构成了这台重器稳定运行的“温暖支撑”。

林真是“华龙一号”首批高级操纵员之一,在“首堆”冷试、热试、首次临界等关键节点上都留下过他的身影。作为福清核电运行三处副处长,他还担任大修值长,带领团队完成了“华龙一号”首次大修近千份运行文件的编制与优化。他介绍道:“我们把传统大修计划变成一张‘作战图’,每个任务精确到时分,后续通过标准化文件和平台化运作,使这些成果转化为可持续输出的能力。”

“现场就是最好的课堂。”福清核电设备管理处处长王五妹则讲述了另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在福清核电6号机组调试过程中,因汽轮机振动问题导致主线工期滞后。她带领团队连续完成12次冲转、9次振动干预,最终将振动值稳定控制,为整个系统赢得稳定运行先机。在她看来,调试不仅是技术检验场,更是团队协同和应急能力的试金石。

福清核电维修三处党总支书记尤兵带来的创新成果也在座谈会现场引发关注。他所在团队自主研发了系统响应时间自动测试装置,将调试效率提升9倍,每年可创造超2000万元效益。他表示:“我们不仅是在修设备,更是在参与一项系统级的技术革新。很多成果已在集团内外广泛应用。”

这些一线实践者在岗位上的主动思考与探索,推动“华龙一号”不断完善标准化、平台化、数字化管理体系,也为我国核电行业管理能力持续升级注入了坚实支撑。

红色引领赋能,锻造人才高地

“华龙一号”的成功,不仅是一项技术成果,更体现出党建引领下的制度优势和组织能力。福清核电党委联合中核工程、中核二三、中核五公司等单位,成立“华龙一号”党建工作联合委员会,构建“一二三四五”联建工作机制。通过党员突击队、先锋岗、责任区等多种形式,把党建工作融入工程建设全流程,形成“融入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项目”的示范效应。

在调试任务攻坚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推进“标准化操作、可复制输出”中发挥骨干作用。王五妹团队在春节假期仍持续奋战72小时,解决发电机密封油压差波动问题;林真带领的运行组连续5年参与春节大修,创造“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大修标杆业绩。

党建不仅凝聚力量,更助推青年人才成长。作为福清核电首位一线女“黄金人”,操纵员杨文昕曾在备考期间面临孕期与高压培训双重挑战。在组织关怀与同事支持下,她最终通过执照考试,走进主控室核心岗位。她说:“我看到的不只是仪表与参数,还有团队给予我的信任与帮助。”

尤兵团队则在推进“党建+核安全文化”融合中,打造“三维四聚”机制,强化党建在培训授权、质量管控、隐患治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和价值引导功能。

从思想引领到组织协同,从个人成长到团队作战,红色引擎已成为推动“华龙一号”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支撑。

十年,是周期的闭环,也是崭新的起点。从打破“首堆必拖”的国际惯例,到全面构建可推广、可复制、可输出的三代核电管理体系,“华龙一号”已成为中国核工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面向未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华龙一号”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全球清洁能源格局构建,继续讲好中国核电的故事,续写“大国重器”的时代新篇章。


相关新闻

more+

首页

培训项目

首页  > 新闻聚焦实时动态正文

十年铸重器 “华龙一号”书写清洁能源中国新篇

发布日期:2025.05.13        浏览次数:

十年砥砺,重器成型。近日,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建设十周年之际,中核集团在福清核电基地举行“向新向绿向未来·华龙十年”融媒体分享活动。来自中央和地方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以及网络正能量骨干,走进示范工程现场,深入了解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成长轨迹与发展成就,感受这张“国家名片”背后蕴藏的科技突破与精神力量。

远眺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基地

十年自主创新,铸造国家重器

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自2015年5月在福清开工建设以来,已走过十年征程。十年间,其设计理念不断完善,技术能力持续突破,运营绩效日益稳定。截至目前,“华龙一号”国内外在建和在运机组共计41台,已成为全球部署规模最大的三代核电技术,代表着中国核能技术全面走向世界。

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已累计发电近650亿度,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超1900万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有力支撑。福清核电二厂厂长刘学春表示:“‘华龙一号’从建设周期68.7个月的首堆纪录,到WANO综合指数双满分的运行成绩,真正做到了‘可建、可管、可用’。这不是简单的工业产品复制,而是一整套管理理念与运行经验的输出。”

“首堆之所以难,是因为没有现成路径。”福清核电三厂副厂长朱金刚回忆道,在全球首堆建设初期,他们曾将主控室变成“战术研讨室”,用红蓝笔在系统图上标注风险点,每一次经验积累都转化为制度成果。如今,依托标准化管理体系与持续优化流程,华龙技术产品已在多个海外项目成功落地,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了中国核能“走出去”的系统解决方案。

一线实干笃行,积淀管理智慧

如果说“华龙一号”的技术突破是核心动力,那么千百位一线从业者的默默坚守,则构成了这台重器稳定运行的“温暖支撑”。

林真是“华龙一号”首批高级操纵员之一,在“首堆”冷试、热试、首次临界等关键节点上都留下过他的身影。作为福清核电运行三处副处长,他还担任大修值长,带领团队完成了“华龙一号”首次大修近千份运行文件的编制与优化。他介绍道:“我们把传统大修计划变成一张‘作战图’,每个任务精确到时分,后续通过标准化文件和平台化运作,使这些成果转化为可持续输出的能力。”

“现场就是最好的课堂。”福清核电设备管理处处长王五妹则讲述了另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在福清核电6号机组调试过程中,因汽轮机振动问题导致主线工期滞后。她带领团队连续完成12次冲转、9次振动干预,最终将振动值稳定控制,为整个系统赢得稳定运行先机。在她看来,调试不仅是技术检验场,更是团队协同和应急能力的试金石。

福清核电维修三处党总支书记尤兵带来的创新成果也在座谈会现场引发关注。他所在团队自主研发了系统响应时间自动测试装置,将调试效率提升9倍,每年可创造超2000万元效益。他表示:“我们不仅是在修设备,更是在参与一项系统级的技术革新。很多成果已在集团内外广泛应用。”

这些一线实践者在岗位上的主动思考与探索,推动“华龙一号”不断完善标准化、平台化、数字化管理体系,也为我国核电行业管理能力持续升级注入了坚实支撑。

红色引领赋能,锻造人才高地

“华龙一号”的成功,不仅是一项技术成果,更体现出党建引领下的制度优势和组织能力。福清核电党委联合中核工程、中核二三、中核五公司等单位,成立“华龙一号”党建工作联合委员会,构建“一二三四五”联建工作机制。通过党员突击队、先锋岗、责任区等多种形式,把党建工作融入工程建设全流程,形成“融入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项目”的示范效应。

在调试任务攻坚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推进“标准化操作、可复制输出”中发挥骨干作用。王五妹团队在春节假期仍持续奋战72小时,解决发电机密封油压差波动问题;林真带领的运行组连续5年参与春节大修,创造“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大修标杆业绩。

党建不仅凝聚力量,更助推青年人才成长。作为福清核电首位一线女“黄金人”,操纵员杨文昕曾在备考期间面临孕期与高压培训双重挑战。在组织关怀与同事支持下,她最终通过执照考试,走进主控室核心岗位。她说:“我看到的不只是仪表与参数,还有团队给予我的信任与帮助。”

尤兵团队则在推进“党建+核安全文化”融合中,打造“三维四聚”机制,强化党建在培训授权、质量管控、隐患治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和价值引导功能。

从思想引领到组织协同,从个人成长到团队作战,红色引擎已成为推动“华龙一号”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支撑。

十年,是周期的闭环,也是崭新的起点。从打破“首堆必拖”的国际惯例,到全面构建可推广、可复制、可输出的三代核电管理体系,“华龙一号”已成为中国核工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面向未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华龙一号”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全球清洁能源格局构建,继续讲好中国核电的故事,续写“大国重器”的时代新篇章。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B区法学院培训中心

电话:023-65120501 023-86056443

邮箱:xianglijuan525@cqu.edu.cn

Copyright ©2005-2021 重庆大学法学院—法治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