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教学
热门专题
more+
发布时间:2024-09-30 资料来源:重庆大学法学院干部培训中心 点击次数:844
周公馆,即曾家岩50号周公馆,坐落在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的东端尽头,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建筑面积882平方米,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设在城区的办公地点,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设在这里。
人文历史
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小楼地处街巷尽头,右侧为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楼房内,中共代表团仅租赁了一、三两层,二楼的大部分和底层门厅旁的厨房,均为国民党人居住,真有左右内外夹击之势。
1939年初,南方局考虑到办事处住房紧张,而曾家岩地处市区,靠近国民政府,会客访友和与各界人士接触都很方便,十分有利于开展工作,邓颖超遂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用了曾家岩50号主楼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对外称作“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彪、王若飞等人在渝期间也常住于此。在周公馆外面,距大门右边百米之遥是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左边毗邻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周公馆的内 部环境也非常有趣,主楼的底层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为南方局租用,其余分别租给了时任国民党中央抚恤委员会主任秘书刘瑶章和国民党上层人士端木恺以及时任重庆市市长贺耀祖的夫人倪斐君领导的“战时妇女服务团”。这样就形成了国共两党人士同进一个院、共住一栋楼的有趣现象。住在这里的国民党人士虽同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人员共同进出一个大门,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息,但互相几乎没有往来,却也相安无事,亦不失为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来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曾在底层会议室接见中外各界人士,周恩来同志更是经常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
1946年5月,周恩来、董必武先后率中共代表团、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大部分人员离开重庆前往南京。曾家岩50号又成为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和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机关驻地。吴玉章以中共代表和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身份率上述两机关人员驻节于此,与国民党重庆当局保持联系,并全面领导云、贵、川等西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
1947年2月28日深夜,国民党重庆当局突然出动数百名军警宪特,武装包围了这里,无理查封公私财物,强迫集中中共在渝公开人员,软禁中共代表吴玉章和联络处、省委机关及化龙桥等处《新华日报》社人员达十天之久。经过吴玉章的坚决斗争和据理强求,最终中共驻重庆和成都两地人员分别于3月8、9两日乘机胜利返回延安,《新华日报》昆明分销处人员亦随后抵延。
1958年11月董必武同志故地重游,曾幽默地作诗记其事:“八年抗日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在二楼和三楼,分别有董必武、叶剑英同志的办公室。
1958年董必武重返曾家岩50号时,曾题诗一首“八年抗战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周公馆当年的内外环境。尽管曾家岩50号周公馆的内外环境如此复杂险恶,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却八年如一日,支持战斗和生活在这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和巩固而不懈努力。
今日新貌
全国解放后,周公馆回到人民手中。195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在这里筹建纪念馆。1958年5月1日,与红岩村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共同建成红岩革命纪念馆,对中外广大观众和游客开放。1959年,董必武为这里题写馆名:红岩革命纪念馆曾家岩分馆。196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这里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门前,再也看不见当年那条狭窄而幽静的石板小路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曾家岩广场。广场中央塑着一尊周恩来风雨兼程、辛勤奔走的全身铜像,人们在这里追寻往事,缅怀伟人,探索未来。
相关人物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江苏淮安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
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相关文章
more+发布日期:2024.09.30 浏览次数:
周公馆,即曾家岩50号周公馆,坐落在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的东端尽头,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建筑面积882平方米,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设在城区的办公地点,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设在这里。
人文历史
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小楼地处街巷尽头,右侧为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楼房内,中共代表团仅租赁了一、三两层,二楼的大部分和底层门厅旁的厨房,均为国民党人居住,真有左右内外夹击之势。
1939年初,南方局考虑到办事处住房紧张,而曾家岩地处市区,靠近国民政府,会客访友和与各界人士接触都很方便,十分有利于开展工作,邓颖超遂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用了曾家岩50号主楼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对外称作“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彪、王若飞等人在渝期间也常住于此。在周公馆外面,距大门右边百米之遥是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左边毗邻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周公馆的内 部环境也非常有趣,主楼的底层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为南方局租用,其余分别租给了时任国民党中央抚恤委员会主任秘书刘瑶章和国民党上层人士端木恺以及时任重庆市市长贺耀祖的夫人倪斐君领导的“战时妇女服务团”。这样就形成了国共两党人士同进一个院、共住一栋楼的有趣现象。住在这里的国民党人士虽同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人员共同进出一个大门,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息,但互相几乎没有往来,却也相安无事,亦不失为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来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曾在底层会议室接见中外各界人士,周恩来同志更是经常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
1946年5月,周恩来、董必武先后率中共代表团、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大部分人员离开重庆前往南京。曾家岩50号又成为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和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机关驻地。吴玉章以中共代表和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身份率上述两机关人员驻节于此,与国民党重庆当局保持联系,并全面领导云、贵、川等西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
1947年2月28日深夜,国民党重庆当局突然出动数百名军警宪特,武装包围了这里,无理查封公私财物,强迫集中中共在渝公开人员,软禁中共代表吴玉章和联络处、省委机关及化龙桥等处《新华日报》社人员达十天之久。经过吴玉章的坚决斗争和据理强求,最终中共驻重庆和成都两地人员分别于3月8、9两日乘机胜利返回延安,《新华日报》昆明分销处人员亦随后抵延。
1958年11月董必武同志故地重游,曾幽默地作诗记其事:“八年抗日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在二楼和三楼,分别有董必武、叶剑英同志的办公室。
1958年董必武重返曾家岩50号时,曾题诗一首“八年抗战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周公馆当年的内外环境。尽管曾家岩50号周公馆的内外环境如此复杂险恶,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却八年如一日,支持战斗和生活在这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和巩固而不懈努力。
今日新貌
全国解放后,周公馆回到人民手中。195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在这里筹建纪念馆。1958年5月1日,与红岩村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共同建成红岩革命纪念馆,对中外广大观众和游客开放。1959年,董必武为这里题写馆名:红岩革命纪念馆曾家岩分馆。196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这里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门前,再也看不见当年那条狭窄而幽静的石板小路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曾家岩广场。广场中央塑着一尊周恩来风雨兼程、辛勤奔走的全身铜像,人们在这里追寻往事,缅怀伟人,探索未来。
相关人物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江苏淮安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
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