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发布时间:2025-05-18
资料来源: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点击次数:34
近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发布公告称,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取消“闭馆日”。
长久以来,“周一闭馆日”是博物馆的不成文规定。今年春节,淮安市博物馆宣布取消“闭馆日”。国内多家博物馆随后纷纷跟进,进入“超长待机”模式。
近年来,文博热潮席卷全国。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相较于2023年的12.9亿人次再创新高。
网红展柜前的大排长队、“顶流”文创产品的“秒空”盛况,折射出旺盛的参观需求与当前文博资源利用之间存在不小差距。游客对于博物馆的需求,早已超越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正在追寻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
多地取消“闭馆日”看似只是开放时间的调整,实则代表着博物馆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它让博物馆从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化身为随时可栖的“文化客厅”,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物不再沉睡于展柜,历史不再困囿于时间,随着流动的人潮,真正“活”在了每分每秒的呼吸之间。
这场“破冰”背后,是一场顺民意、得民心的自我变革。近年来,从北京恭王府、国子监取消预约制,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深夜展厅的暖黄灯光,再到杭州市属博物馆分类错时开放的贴心之举,文博场馆正悄然掀起“以人民为中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
延长的是开放时间,缩短的却是公众与文明的距离;取消的是纷繁复杂的流程,增添的却是浸润心灵的温情。正如网友感慨:“终于不用掐着表赶场……可以随时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打烊”绝非终点。如何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展览“直抵人心”,还有更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场馆的“量变”需与服务的“质变”共振。用科技点亮沉浸式体验,以创意激活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每一次驻足都能与千年前的工匠“隔空对话”,默契于心。
唯有如此,博物馆方能从文物“库仓”蜕变为精神“粮仓”,成为一扇随时敞开的大门,和一盏永远为好奇亮着的灯。
发布日期:2025.05.18 浏览次数:
近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发布公告称,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取消“闭馆日”。
长久以来,“周一闭馆日”是博物馆的不成文规定。今年春节,淮安市博物馆宣布取消“闭馆日”。国内多家博物馆随后纷纷跟进,进入“超长待机”模式。
近年来,文博热潮席卷全国。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相较于2023年的12.9亿人次再创新高。
网红展柜前的大排长队、“顶流”文创产品的“秒空”盛况,折射出旺盛的参观需求与当前文博资源利用之间存在不小差距。游客对于博物馆的需求,早已超越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正在追寻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
多地取消“闭馆日”看似只是开放时间的调整,实则代表着博物馆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它让博物馆从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化身为随时可栖的“文化客厅”,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物不再沉睡于展柜,历史不再困囿于时间,随着流动的人潮,真正“活”在了每分每秒的呼吸之间。
这场“破冰”背后,是一场顺民意、得民心的自我变革。近年来,从北京恭王府、国子监取消预约制,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深夜展厅的暖黄灯光,再到杭州市属博物馆分类错时开放的贴心之举,文博场馆正悄然掀起“以人民为中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
延长的是开放时间,缩短的却是公众与文明的距离;取消的是纷繁复杂的流程,增添的却是浸润心灵的温情。正如网友感慨:“终于不用掐着表赶场……可以随时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打烊”绝非终点。如何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展览“直抵人心”,还有更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场馆的“量变”需与服务的“质变”共振。用科技点亮沉浸式体验,以创意激活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每一次驻足都能与千年前的工匠“隔空对话”,默契于心。
唯有如此,博物馆方能从文物“库仓”蜕变为精神“粮仓”,成为一扇随时敞开的大门,和一盏永远为好奇亮着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