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大学法学院干部培训中心! 结业证书查询 联系我们

服务电话

023-65120501

15723079991

首页  > 新闻聚焦推荐新闻 > 正文

走进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追光”六载 完成“多点突破”

发布时间:2024-05-27                       资料来源: 人民日报                       点击次数:69

图为研究人员正在操作硅光子晶圆测试系统。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供图

陈代高,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硅光技术部负责人,工作节奏总是很紧张。“创新中心的封装部门技术迭代,倒逼我们更努力地攻克芯片难题,以满足整个生产流程需要。”当攻克了更高端的芯片,陈代高的团队反过来又激励封装部门提高技术——类似的故事在创新中心常常发生。

你追我赶、协同创新,这里的研发氛围对陈代高而言,有压力,更有动力。

依托国内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2017年10月在湖北武汉组建,使命是突破光电子信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心由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11家光电子器件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组建,整合产、学、研、用资源。

“追光”6年多来,中心相继实现多个关键芯片的国内首产或首次出样,让我国信息产业急需的“100G—400G系列光芯片”完成“多点突破”。

在这里,创新如何发生?近日,记者来到武汉光谷,一探究竟。

科研人员走出去:从懂技术到推介方案

工作以来,陈代高一直与芯片打交道。加入创新中心之初,他却有些不适应。

与科研机构不同,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模式,研发更偏向于市场应用。“我不太会和人打交道。”陈代高说,创新中心研发的产品直接面向市场,研究人员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如何把产品方案“卖”出去。

“很多研究人员最初只想把产品性能做好,很少去考虑市场转化。”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总经理肖希说。

为了培养研发人员的市场化思维,许多项目立项之初,肖希会提出这几个问题:研发的产品方案有没有人用?产品是否可量产?能否获得市场认可?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才会让他们继续探讨立项后的技术问题。”肖希说,创新中心负责人还会带着研究人员参加各类展览会、研讨会,鼓励他们通过各类交流平台和市场渠道推介产品技术。

一方面,创新中心支持研发人员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激励他们投身先进技术研究和高端产品研发。当研究人员攻克某项技术或研发出新产品时,创新中心会给予相应的奖金。

另一方面,引进市场化管理手段,把产业化收入和技术服务成效作为考核指标。当产品在市场化过程中产生了利润,创新中心会给研发团队分红。

“产品获得的利润越大,团队的分红越高,一些骨干人员的年终分红与年薪相差无几。”肖希说。

架起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2023年,创新中心营收同比增速达48.6%,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下一步,我们要探索多元化激励政策,让更多高端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下、有干劲。”肖希说。

协作竞争求创新:从点的突破到链的完善

穿上防尘服,再经过两次喷淋除尘,记者才能进入创新中心的芯片封装测试验证平台。

“这是110吉赫兹电光调制器,主要应用于宽带光电子信息系统,去年首次实现国产化。”创新中心器件技术部经理王栋手中的凸字形器件,只有火柴盒大小。它的诞生,解决了国产宽带光电测试仪表和光通信系统中高端电光调制器的关键问题,被国内多家产业用户和研究院所订购。

3年前,我国仅能生产带宽40吉赫兹以内的电光调制器产品,高端产品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价格昂贵且难以购买。“生产设备大多也只能从国外进口。”王栋回忆。

实行股权制管理的创新中心,主要股东均为细分领域排名前三的企业,覆盖了信息光电子领域60%的创新主体。为了攻克难题,创新中心设立了项目组。“我们开发一款产品时,都会设置一个项目负责人。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可以调动创新中心的所有资源。”王栋说。

围绕芯片设计、研发、封装和系统测试的全生产过程,创新中心成立4个研发平台,对于专精特新产品,项目负责人可以抽调4个平台的精干力量。

“研发过程中,需要4个平台互相协作。当一个平台突破了某项技术时,其他平台就拼命往前赶,谁也不敢掉队。”肖希说,为了加快产品创新进度,创新中心简化和优化各类立项和审批流程,对于符合创新中心技术规划和重点客户产业需求的项目,立即就能成立项目组。对于项目组缺乏的各类软硬件设备,创新中心会尽最大努力去满足。

通过协同创新,创新中心相继研制成功并量产了40吉赫兹、60吉赫兹和90吉赫兹三款高带宽光强度调制器产品,封装与测试也已实现国产化。

以一个点的技术突破,带动上下游培育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新产品量产过程中,生产设备的精准度和稳定性往往也需要改造升级,我们会直接帮助客户进行设备升级和产能建设,直到符合量产需求。”王栋说,如果市场上缺乏新产品量产的相关材料、设备和配套条件,创新中心便会扶持和孵化相关企业,补齐产业链。

人才资源引进来:从联合培养到资源共享

每个工作日早晨,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博士二年级学生谢子颖都会从学校出发,经过10多分钟路程,8点半之前准时到达创新中心一楼工位。

“在这里,我不仅可以和技术人员沟通学习,还能直接参与芯片的仿真设计。”谢子颖说,在创新中心不仅有业界导师、实习实践补贴,未来可能还有留下工作的机会。

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需要丰富的人才资源。

“光谷周边聚集了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郑彦升介绍,联合培养的方式,既为创新中心储备了人才,又解决了高校设备不足的问题。创新中心引进50余名博士、硕士员工,支持了上百名研究生开展实习实训,为科研人员提供研发、测试、组装、封装平台,服务了数十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

有的技术太前沿,难以判断其成果转化价值怎么办?由12名院士专家、17名行业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能够发挥作用。

遇到难题,创新中心会把相关领域的专家聚集起来,共同出谋划策。专家委员会还会对科研和产业化成果进行评审和把关,对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人才引进等提供指导。

目前,中心与国内外20多家单位签署共建协议,在平台建设、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相关新闻

more+

首页

培训项目

首页  > 新闻聚焦推荐新闻正文

走进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追光”六载 完成“多点突破”

发布日期:2024.05.27        浏览次数:

图为研究人员正在操作硅光子晶圆测试系统。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供图

陈代高,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硅光技术部负责人,工作节奏总是很紧张。“创新中心的封装部门技术迭代,倒逼我们更努力地攻克芯片难题,以满足整个生产流程需要。”当攻克了更高端的芯片,陈代高的团队反过来又激励封装部门提高技术——类似的故事在创新中心常常发生。

你追我赶、协同创新,这里的研发氛围对陈代高而言,有压力,更有动力。

依托国内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2017年10月在湖北武汉组建,使命是突破光电子信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心由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11家光电子器件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组建,整合产、学、研、用资源。

“追光”6年多来,中心相继实现多个关键芯片的国内首产或首次出样,让我国信息产业急需的“100G—400G系列光芯片”完成“多点突破”。

在这里,创新如何发生?近日,记者来到武汉光谷,一探究竟。

科研人员走出去:从懂技术到推介方案

工作以来,陈代高一直与芯片打交道。加入创新中心之初,他却有些不适应。

与科研机构不同,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模式,研发更偏向于市场应用。“我不太会和人打交道。”陈代高说,创新中心研发的产品直接面向市场,研究人员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如何把产品方案“卖”出去。

“很多研究人员最初只想把产品性能做好,很少去考虑市场转化。”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总经理肖希说。

为了培养研发人员的市场化思维,许多项目立项之初,肖希会提出这几个问题:研发的产品方案有没有人用?产品是否可量产?能否获得市场认可?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才会让他们继续探讨立项后的技术问题。”肖希说,创新中心负责人还会带着研究人员参加各类展览会、研讨会,鼓励他们通过各类交流平台和市场渠道推介产品技术。

一方面,创新中心支持研发人员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激励他们投身先进技术研究和高端产品研发。当研究人员攻克某项技术或研发出新产品时,创新中心会给予相应的奖金。

另一方面,引进市场化管理手段,把产业化收入和技术服务成效作为考核指标。当产品在市场化过程中产生了利润,创新中心会给研发团队分红。

“产品获得的利润越大,团队的分红越高,一些骨干人员的年终分红与年薪相差无几。”肖希说。

架起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2023年,创新中心营收同比增速达48.6%,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下一步,我们要探索多元化激励政策,让更多高端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下、有干劲。”肖希说。

协作竞争求创新:从点的突破到链的完善

穿上防尘服,再经过两次喷淋除尘,记者才能进入创新中心的芯片封装测试验证平台。

“这是110吉赫兹电光调制器,主要应用于宽带光电子信息系统,去年首次实现国产化。”创新中心器件技术部经理王栋手中的凸字形器件,只有火柴盒大小。它的诞生,解决了国产宽带光电测试仪表和光通信系统中高端电光调制器的关键问题,被国内多家产业用户和研究院所订购。

3年前,我国仅能生产带宽40吉赫兹以内的电光调制器产品,高端产品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价格昂贵且难以购买。“生产设备大多也只能从国外进口。”王栋回忆。

实行股权制管理的创新中心,主要股东均为细分领域排名前三的企业,覆盖了信息光电子领域60%的创新主体。为了攻克难题,创新中心设立了项目组。“我们开发一款产品时,都会设置一个项目负责人。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可以调动创新中心的所有资源。”王栋说。

围绕芯片设计、研发、封装和系统测试的全生产过程,创新中心成立4个研发平台,对于专精特新产品,项目负责人可以抽调4个平台的精干力量。

“研发过程中,需要4个平台互相协作。当一个平台突破了某项技术时,其他平台就拼命往前赶,谁也不敢掉队。”肖希说,为了加快产品创新进度,创新中心简化和优化各类立项和审批流程,对于符合创新中心技术规划和重点客户产业需求的项目,立即就能成立项目组。对于项目组缺乏的各类软硬件设备,创新中心会尽最大努力去满足。

通过协同创新,创新中心相继研制成功并量产了40吉赫兹、60吉赫兹和90吉赫兹三款高带宽光强度调制器产品,封装与测试也已实现国产化。

以一个点的技术突破,带动上下游培育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新产品量产过程中,生产设备的精准度和稳定性往往也需要改造升级,我们会直接帮助客户进行设备升级和产能建设,直到符合量产需求。”王栋说,如果市场上缺乏新产品量产的相关材料、设备和配套条件,创新中心便会扶持和孵化相关企业,补齐产业链。

人才资源引进来:从联合培养到资源共享

每个工作日早晨,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博士二年级学生谢子颖都会从学校出发,经过10多分钟路程,8点半之前准时到达创新中心一楼工位。

“在这里,我不仅可以和技术人员沟通学习,还能直接参与芯片的仿真设计。”谢子颖说,在创新中心不仅有业界导师、实习实践补贴,未来可能还有留下工作的机会。

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需要丰富的人才资源。

“光谷周边聚集了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郑彦升介绍,联合培养的方式,既为创新中心储备了人才,又解决了高校设备不足的问题。创新中心引进50余名博士、硕士员工,支持了上百名研究生开展实习实训,为科研人员提供研发、测试、组装、封装平台,服务了数十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

有的技术太前沿,难以判断其成果转化价值怎么办?由12名院士专家、17名行业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能够发挥作用。

遇到难题,创新中心会把相关领域的专家聚集起来,共同出谋划策。专家委员会还会对科研和产业化成果进行评审和把关,对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人才引进等提供指导。

目前,中心与国内外20多家单位签署共建协议,在平台建设、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B区法学院培训中心

电话:023-65120501 023-86056443

邮箱:xianglijuan525@cqu.edu.cn

Copyright ©2005-2021 重庆大学法学院—法治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