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热门专题
more+
发布时间:2024-05-14 资料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点击次数:116
“此心安处是吾乡。”
走进三苏祠,从当下走进了历史。放慢脚步,一番别样的宁静涌上心头,诗意与美在这里变得具象,萦绕在身边的是带有历史回响的灵动与千古浩然之气。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的故居。公元1316年,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历经明清,曾焚毁于兵火,后又在原址重建多次修缮。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一门三父子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堪称文学奇迹。一缕春风拂面,便可与前无古后无今的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的高洁才行在此相遇。千百年来,三苏祠作为三父子梦开始的地方,承载了千古词客依然风雨共名山的达观情操与心怀天下、奋厉当世的博大胸襟,以及忧国忘身、廉洁齐家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三苏祠不仅仅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先贤的文化圣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自信的象征。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三苏祠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的大门,从“三苏”找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有的志气、骨气、底气。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我们深刻揭示了三苏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科学阐释了三苏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打开了传承弘扬三苏文化的全新思路。
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耀眼的明珠,其光芒穿透历史、思想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如何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把握文化自信自强之责,在追根溯源中夯实传承三苏文化之基,在活化利用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路,是这次调研关注重点。
厚植文化、擦亮底色——加强顶层设计,融入城市发展。制度先行,强化顶层设计。眉山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颁布《眉山市三苏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眉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制度框架。在习近平总书记莅眉考察作出重要指示后,立即作出《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 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的决定》,确立“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胜地”的目标,编制《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三苏故里文化旅游片区策划和规划》等6个规划,一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挖掘、弘扬传承、转化利用,为三苏文化传承弘扬提供制度化、法治化保障。文化引领,融入城市发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印记,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标志。眉山市持续深化传统文化的城市表达,着力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融入文化印记、体现蜀风雅韵,让城市文商旅与传统文化相融相长,增强城市历史厚重感。先后命名三苏大道、东坡大道、文忠街、清影路、子由路等110余条与三苏有关的街道,重建远景楼、大雅堂、古塔楼等文化地标,修建苏轼公园、竹林湿地公园等主题文化公园,建设三苏、彭端淑、田锡等主题学校16所,打造东坡书院、彭祖书院、悦读坊等新型文化空间39个。通过实施传统文化场景重构工程,推进眉州古城墙、“东坡步道·大家之路”城市绿道、田锡文化展厅等市政文化项目,在微景观、文化墙、民俗街中植入传统文化,打造有古韵的建筑、有记忆的街区,不断丰富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构建规划,系统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苏祠后,三苏祠博物馆对文物保护体系进行重新构建,编制《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发展规划》《三苏祠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三苏祠的发展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近期目标是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远期目标是至2037年(苏东坡诞辰千年)把三苏祠建成世界一流博物馆,打造成展示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一面大旗、汲取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一座宝库、实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典范、弘扬守正创新时代精神的一块高地。同时,对标一级博物馆建设目标,完成重点项目17个,制定文物保护重点方案7个。多措并举进行全方位系统保护:对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综合能力进行提升补强;健全文物征集机制;加强藏品规范化管理,购置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完善馆藏文物智慧化管理与预防性保护机制,完成近3万件藏品的数据采集,推进藏品数据智慧化建设;对16处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深度调查,编制《三苏祠文物建筑保养维修方案》。2022年三苏祠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典型案例。由点及面,全面保护。以三苏祠博物馆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契机,全力打造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展览展示于一体的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工程项目,谋划申报“三苏文化遗产保护提升”项目,拟对三苏祠北片区进行扩建。加快以“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蟆颐山、短松冈、连鳌山、中岩寺等综合利用。坛罐山、莲花坝、登云古城、武阳旧石器等史前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丰硕,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文物7.6万余件,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开展西南地区首次府州城遗址考古——眉州城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成功举办第八届西南考古协作会暨西南旧石器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全面加强青神竹编、苏东坡传说、苏裔苏体书法等非遗项目保护,东坡泡菜非遗工坊成功入选2023年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努力走出符合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
春风化雨、玉汝于成——润泽百姓精神家园。文化的魅力在于既浩然博大又沁人心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不断激发其超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时代价值。以文化人,做实文化活动。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在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将11月设立为“东坡文化月”,把“群众的节日、文化的盛宴”理念贯穿到“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诵东坡·爱眉山”诗词大会等各种三苏文化主题活动中,并建立“我读苏东坡”文化品牌矩阵,2023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810场次,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为赓续文脉打下坚实基础。以文铸魂,做精文艺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直达人心,有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眉山市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深入挖掘整合文艺资源,创作推出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作。话剧《苏东坡》、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获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少儿舞蹈《执镜俑》、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孝亲歌》等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剧《苏东坡》全国巡演30场,新版话剧《苏东坡》全国巡演22场。“三苏文化出版工程”成果丰硕,《品中国文人》《三苏家风》等作品广受好评,《苏轼书法全集》《咸平集》《丹棱文库》等学术著作相继出版。形式多样的作品,引发群众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以文育人,做活教育普及。以东坡文化“六进”为重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不断推进东坡文化走入群众生活、走进千家万户。组建东坡文化讲师团,开设端淑文化课堂,举办三苏家风家教展演展示、“忠孝故事我来讲”等育人活动,开展“寿星之家”“孝子之家”等评选。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课程、主题夏令营,出版《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等教育普及读本,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认同。
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扩大传播范围、做好文化交流互鉴。开拓创新,办好文化会节。把握重要节点,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更好推动文化交流。以东坡文化节、东坡文化学术高峰论坛等为依托,全面加强与18个东坡遗址遗迹地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构建精神相通的东坡文化交流版图。充分利用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西博会、农博会、文博会、彭祖长寿养生文化节等重要会节,举办东坡文化、竹编文化、长寿文化等推介活动。定期举办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等主场会节。一场场国际化、中国范、文化味的会节活动,一次次传播了三苏文化。与时俱进,推动文化走出去。“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以名人为舟,国际社会对三苏文化倍加青睐,通过实施苏轼作品外文翻译工程,与海外苏学研究者开展学术交流,推动东坡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一张名片。以美食为媒,“东坡泡菜”入选我国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2022年眉山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23亿元,并远销海外。以艺术为桥,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共同出品的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上海首演并全国巡演17场,作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华风韵”品牌年度项目,今年3月赴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歌剧院和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巡演,向世界讲好东坡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迸发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此次三苏文化调研之行,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与思考。
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出的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凝聚着华夏儿女的勤劳与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我们的精神命脉和自信之源。透过传统文化的点滴让我们更加确信,我们是被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积淀在民族记忆深处的文化认同被唤起,我们深感骄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磅礴力量和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全力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历史文化滋养。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大保护力度,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通过科学化保护、精细化管理、规模化挖掘利用、数字化记录展示等,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三苏文化历经千年,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回荡于时代的洪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三苏名典,从为民类“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到从政类“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从廉洁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学习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无不给干部群众带来深刻的精神启迪。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探究历史才能认清现实、把握未来,我们要加大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挖掘、了解、研究,不断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理念进行积极总结、借鉴,为中国式治理贡献智慧力量。
要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推动全社会注重家教家风建设。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三苏父子一直传承着“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家教筑牢了苏东坡安身立命的根基,开启了他道德文章的“第一课”,建立了他与社会、国家融合共生的大格局。不管是“不残鸟雀”“不发宿藏”,还是“因材施教”“题砚教子”,都是苏门家教家风的生动体现,让子孙后代受益匪浅。三苏文化从未过时,一直与当代国人同频共振。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粹和道德精华,发挥好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注重家风家教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要不断在守正创新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知所从来,思所将往。现代化的发展越是日新月异,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越不能简单化,要可登大雅之堂,也可入寻常人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三苏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它被记录在文字里、留存在石碑上,成为我们的情感纽带。我们要把这种情感符号与现实生活相链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更快地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管理、百姓生活、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中。守正创新,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春风化雨中润泽百姓心灵,为文化自信提供真切的感知、真实的感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关新闻
more+发布日期:2024.05.14 浏览次数:
“此心安处是吾乡。”
走进三苏祠,从当下走进了历史。放慢脚步,一番别样的宁静涌上心头,诗意与美在这里变得具象,萦绕在身边的是带有历史回响的灵动与千古浩然之气。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的故居。公元1316年,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历经明清,曾焚毁于兵火,后又在原址重建多次修缮。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一门三父子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堪称文学奇迹。一缕春风拂面,便可与前无古后无今的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的高洁才行在此相遇。千百年来,三苏祠作为三父子梦开始的地方,承载了千古词客依然风雨共名山的达观情操与心怀天下、奋厉当世的博大胸襟,以及忧国忘身、廉洁齐家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三苏祠不仅仅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先贤的文化圣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自信的象征。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三苏祠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的大门,从“三苏”找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有的志气、骨气、底气。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我们深刻揭示了三苏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科学阐释了三苏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打开了传承弘扬三苏文化的全新思路。
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耀眼的明珠,其光芒穿透历史、思想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如何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把握文化自信自强之责,在追根溯源中夯实传承三苏文化之基,在活化利用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路,是这次调研关注重点。
厚植文化、擦亮底色——加强顶层设计,融入城市发展。制度先行,强化顶层设计。眉山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颁布《眉山市三苏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眉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制度框架。在习近平总书记莅眉考察作出重要指示后,立即作出《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 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的决定》,确立“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胜地”的目标,编制《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三苏故里文化旅游片区策划和规划》等6个规划,一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挖掘、弘扬传承、转化利用,为三苏文化传承弘扬提供制度化、法治化保障。文化引领,融入城市发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印记,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标志。眉山市持续深化传统文化的城市表达,着力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融入文化印记、体现蜀风雅韵,让城市文商旅与传统文化相融相长,增强城市历史厚重感。先后命名三苏大道、东坡大道、文忠街、清影路、子由路等110余条与三苏有关的街道,重建远景楼、大雅堂、古塔楼等文化地标,修建苏轼公园、竹林湿地公园等主题文化公园,建设三苏、彭端淑、田锡等主题学校16所,打造东坡书院、彭祖书院、悦读坊等新型文化空间39个。通过实施传统文化场景重构工程,推进眉州古城墙、“东坡步道·大家之路”城市绿道、田锡文化展厅等市政文化项目,在微景观、文化墙、民俗街中植入传统文化,打造有古韵的建筑、有记忆的街区,不断丰富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构建规划,系统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苏祠后,三苏祠博物馆对文物保护体系进行重新构建,编制《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发展规划》《三苏祠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三苏祠的发展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近期目标是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远期目标是至2037年(苏东坡诞辰千年)把三苏祠建成世界一流博物馆,打造成展示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一面大旗、汲取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一座宝库、实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典范、弘扬守正创新时代精神的一块高地。同时,对标一级博物馆建设目标,完成重点项目17个,制定文物保护重点方案7个。多措并举进行全方位系统保护:对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综合能力进行提升补强;健全文物征集机制;加强藏品规范化管理,购置文物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完善馆藏文物智慧化管理与预防性保护机制,完成近3万件藏品的数据采集,推进藏品数据智慧化建设;对16处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深度调查,编制《三苏祠文物建筑保养维修方案》。2022年三苏祠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典型案例。由点及面,全面保护。以三苏祠博物馆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契机,全力打造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展览展示于一体的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工程项目,谋划申报“三苏文化遗产保护提升”项目,拟对三苏祠北片区进行扩建。加快以“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蟆颐山、短松冈、连鳌山、中岩寺等综合利用。坛罐山、莲花坝、登云古城、武阳旧石器等史前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丰硕,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文物7.6万余件,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开展西南地区首次府州城遗址考古——眉州城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成功举办第八届西南考古协作会暨西南旧石器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全面加强青神竹编、苏东坡传说、苏裔苏体书法等非遗项目保护,东坡泡菜非遗工坊成功入选2023年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努力走出符合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
春风化雨、玉汝于成——润泽百姓精神家园。文化的魅力在于既浩然博大又沁人心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不断激发其超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时代价值。以文化人,做实文化活动。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在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将11月设立为“东坡文化月”,把“群众的节日、文化的盛宴”理念贯穿到“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诵东坡·爱眉山”诗词大会等各种三苏文化主题活动中,并建立“我读苏东坡”文化品牌矩阵,2023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810场次,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为赓续文脉打下坚实基础。以文铸魂,做精文艺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直达人心,有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眉山市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深入挖掘整合文艺资源,创作推出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作。话剧《苏东坡》、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获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少儿舞蹈《执镜俑》、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孝亲歌》等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剧《苏东坡》全国巡演30场,新版话剧《苏东坡》全国巡演22场。“三苏文化出版工程”成果丰硕,《品中国文人》《三苏家风》等作品广受好评,《苏轼书法全集》《咸平集》《丹棱文库》等学术著作相继出版。形式多样的作品,引发群众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以文育人,做活教育普及。以东坡文化“六进”为重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不断推进东坡文化走入群众生活、走进千家万户。组建东坡文化讲师团,开设端淑文化课堂,举办三苏家风家教展演展示、“忠孝故事我来讲”等育人活动,开展“寿星之家”“孝子之家”等评选。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课程、主题夏令营,出版《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等教育普及读本,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认同。
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扩大传播范围、做好文化交流互鉴。开拓创新,办好文化会节。把握重要节点,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更好推动文化交流。以东坡文化节、东坡文化学术高峰论坛等为依托,全面加强与18个东坡遗址遗迹地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构建精神相通的东坡文化交流版图。充分利用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西博会、农博会、文博会、彭祖长寿养生文化节等重要会节,举办东坡文化、竹编文化、长寿文化等推介活动。定期举办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等主场会节。一场场国际化、中国范、文化味的会节活动,一次次传播了三苏文化。与时俱进,推动文化走出去。“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以名人为舟,国际社会对三苏文化倍加青睐,通过实施苏轼作品外文翻译工程,与海外苏学研究者开展学术交流,推动东坡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一张名片。以美食为媒,“东坡泡菜”入选我国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2022年眉山泡菜销售收入达到223亿元,并远销海外。以艺术为桥,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共同出品的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上海首演并全国巡演17场,作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华风韵”品牌年度项目,今年3月赴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歌剧院和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巡演,向世界讲好东坡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迸发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此次三苏文化调研之行,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与思考。
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出的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凝聚着华夏儿女的勤劳与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我们的精神命脉和自信之源。透过传统文化的点滴让我们更加确信,我们是被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积淀在民族记忆深处的文化认同被唤起,我们深感骄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磅礴力量和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全力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历史文化滋养。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大保护力度,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通过科学化保护、精细化管理、规模化挖掘利用、数字化记录展示等,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三苏文化历经千年,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回荡于时代的洪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三苏名典,从为民类“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到从政类“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从廉洁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学习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无不给干部群众带来深刻的精神启迪。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探究历史才能认清现实、把握未来,我们要加大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挖掘、了解、研究,不断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理念进行积极总结、借鉴,为中国式治理贡献智慧力量。
要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推动全社会注重家教家风建设。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三苏父子一直传承着“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家教筑牢了苏东坡安身立命的根基,开启了他道德文章的“第一课”,建立了他与社会、国家融合共生的大格局。不管是“不残鸟雀”“不发宿藏”,还是“因材施教”“题砚教子”,都是苏门家教家风的生动体现,让子孙后代受益匪浅。三苏文化从未过时,一直与当代国人同频共振。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粹和道德精华,发挥好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注重家风家教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要不断在守正创新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知所从来,思所将往。现代化的发展越是日新月异,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越不能简单化,要可登大雅之堂,也可入寻常人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三苏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它被记录在文字里、留存在石碑上,成为我们的情感纽带。我们要把这种情感符号与现实生活相链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更快地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管理、百姓生活、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中。守正创新,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春风化雨中润泽百姓心灵,为文化自信提供真切的感知、真实的感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