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大学法学院干部培训中心! 结业证书查询 联系我们

服务电话

023-65120501

15723079991

新闻聚焦

首页  > 新闻聚焦推荐新闻 > 正文

我国海拔最高地热电站累计发电突破5亿千瓦时

发布时间:2023-04-10                       资料来源: 新华社                       点击次数:266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海拔最高的地热电站——羊易地热电站,从2018年9月29日投运至今,累计运行小时数达3.5万小时,累计发电突破5亿千瓦时。



图为羊易地热电站(无人机照片 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摄

在海拔近4700米的现场,记者看到带着高温蒸汽的热水从地下井口涌出,经过设备分离,高温高压的蒸汽和热水分别从两个管道进入电厂。在这里,机器提取热能用于发电,然后让冷却的尾水通过管道重新返回地下,形成全封闭循环再利用模式。



图为羊易地热电站(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键 摄

地热能是一种储量丰富、分布较广、稳定可靠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我国以西藏蕴含量最为丰富。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量曾占拉萨电网的近一半,是国家地热开发的成功范例。



图为羊易地热电站一期16兆瓦项目的自喷生产井(无人机照片 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摄

接过羊八井地热电站发展“接力棒”的羊易地热电站,采用新技术,通过“只取热不取水”模式,让发电尾水实现100%回灌循环再利用。根据测算,这座地热电站每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氮氧化合物6200吨、二氧化硫1.2万吨,节省标煤11.6万吨。



图为羊易地热电站一期16兆瓦项目的回灌井(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摄

根据发展规划,西藏未来着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而地热开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杭州锦江集团副总经理、当雄县羊易地热电站董事长孙家斌介绍,电站年均发电时长在8700小时,其发电稳定特性为全区电力能源调峰和冬季电力保供提供了重要保障。



工作人员在检查凝结水泵运行情况(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键 摄

目前,羊易地热电站二期16兆瓦项目已进入可研报告编制阶段,计划投资4.8亿元,并规划在取暖、蔬菜温室、医疗和康养方面展开应用。(记者李键 晋美多吉)


相关新闻

more+

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机遇挑战

2025-06-17

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2025-06-19

评论|劳动教育不能只晒不做

2025-06-18

首页

培训项目

首页  > 新闻聚焦推荐新闻正文

我国海拔最高地热电站累计发电突破5亿千瓦时

发布日期:2023.04.10        浏览次数: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海拔最高的地热电站——羊易地热电站,从2018年9月29日投运至今,累计运行小时数达3.5万小时,累计发电突破5亿千瓦时。



图为羊易地热电站(无人机照片 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摄

在海拔近4700米的现场,记者看到带着高温蒸汽的热水从地下井口涌出,经过设备分离,高温高压的蒸汽和热水分别从两个管道进入电厂。在这里,机器提取热能用于发电,然后让冷却的尾水通过管道重新返回地下,形成全封闭循环再利用模式。



图为羊易地热电站(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键 摄

地热能是一种储量丰富、分布较广、稳定可靠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我国以西藏蕴含量最为丰富。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量曾占拉萨电网的近一半,是国家地热开发的成功范例。



图为羊易地热电站一期16兆瓦项目的自喷生产井(无人机照片 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摄

接过羊八井地热电站发展“接力棒”的羊易地热电站,采用新技术,通过“只取热不取水”模式,让发电尾水实现100%回灌循环再利用。根据测算,这座地热电站每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氮氧化合物6200吨、二氧化硫1.2万吨,节省标煤11.6万吨。



图为羊易地热电站一期16兆瓦项目的回灌井(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 摄

根据发展规划,西藏未来着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而地热开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杭州锦江集团副总经理、当雄县羊易地热电站董事长孙家斌介绍,电站年均发电时长在8700小时,其发电稳定特性为全区电力能源调峰和冬季电力保供提供了重要保障。



工作人员在检查凝结水泵运行情况(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键 摄

目前,羊易地热电站二期16兆瓦项目已进入可研报告编制阶段,计划投资4.8亿元,并规划在取暖、蔬菜温室、医疗和康养方面展开应用。(记者李键 晋美多吉)


相关新闻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B区法学院培训中心

电话:023-65120501 023-86056443

邮箱:xianglijuan525@cqu.edu.cn

Copyright ©2005-2021 重庆大学法学院—法治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