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大学法学院干部培训中心! 结业证书查询 联系我们

服务电话

023-65120501

15723079991

首页  > 新闻聚焦实时动态 > 正文

聚焦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发布时间:2024-11-15                       资料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次数:1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这是党中央基于我国产业发展实际作出的重要部署,对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在规模、完备程度等方面具备一系列优势条件,一些领域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市场应用能力,但部分产业在创新能力、发展动能、人才储备、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某些高端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尚需攻关突破。健全优势产业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推动优势产业延链强链,促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为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坚实支撑。

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意义重大

优势产业是指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既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包括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优势产业、品牌优势产业等,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关系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中,巩固优势产业领先水平是重要一环。优势产业在规模体量、结构体系、技术水平、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等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有助于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推动不同区域、产业之间的合理分工,能够有效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增强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实现区域间分工协作、联动发展,进而优化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需要。巩固壮大优势产业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生产力跃升机遇的重要着力点。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聚焦“卡脖子”薄弱环节,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重点突破,强化创新投入、技术与产品研发,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质效和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迈进。

发展优势产业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

产业发展是一个新旧迭代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所有产业领域保持领先优势,需要充分运用自身要素禀赋,大力发展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为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打下良好基础。

从规模看,我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份额30%左右,成为驱动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产业。

从类别看,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技术、资金投资需求,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基础支撑和动力支持。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涵盖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部分领域,能够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未来产业包括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产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产业赋能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也是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点领域。

从企业发展水平看,当前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成为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载体。随着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我国“灯塔工厂”总数已达72家,占全球总数的42%;截至2023年末,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在专精特新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达到1.2万家,一大批在优势产业领域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企业日益发展壮大。

从区域产业发展看,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各地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例如,广东省的新能源汽车、家电等产业,江苏省的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等产业,具备明显的全球产业竞争优势;中部地区聚焦特色优势产业赶超发展,如湖北省的光通信产业、湖南省的工程机械产业、安徽省的新型显示产业等已成为标志性产业;西部地区聚焦新能源、精细化工、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迸发强劲动能。各地通过引导产业链集聚发展打造优势产业,在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优势产业发展

我国大部分优势产业发展动能强劲,但部分领域还存在创新能力薄弱、发展动能与人才储备不足、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这对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只有通过深化改革,破除阻碍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才能形成推动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合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以新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资源,合力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加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应用领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生态,通过税收等激励机制,推进核心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应用,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水平。

强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发展动能。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重点领域,推动补短板、固优势,增强优势产业发展接续性和竞争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引导优势产业向精细化方向转型,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全流程应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推动人才与产业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重视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结构,建立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联合攻关科研难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效对接,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融合,提高职业院校与市场、专业与产业、技能与岗位的紧密度和适配度。完善人才评价、考核与管理体系,破除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投入优势产业,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产业合理规划为重点,有序引导优势产业合理布局,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聚焦各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找准适合本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如东部地区要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提升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能级;东北地区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重点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建立跨区域协商合作机制,明确各地优势产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引导产业合理分工、联动发展,培育一批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


相关新闻

more+

首页

培训项目

首页  > 新闻聚焦实时动态正文

聚焦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发布日期:2024.11.15        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这是党中央基于我国产业发展实际作出的重要部署,对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在规模、完备程度等方面具备一系列优势条件,一些领域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市场应用能力,但部分产业在创新能力、发展动能、人才储备、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某些高端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尚需攻关突破。健全优势产业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推动优势产业延链强链,促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为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坚实支撑。

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意义重大

优势产业是指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既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包括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优势产业、品牌优势产业等,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关系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中,巩固优势产业领先水平是重要一环。优势产业在规模体量、结构体系、技术水平、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等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有助于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推动不同区域、产业之间的合理分工,能够有效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增强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实现区域间分工协作、联动发展,进而优化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需要。巩固壮大优势产业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生产力跃升机遇的重要着力点。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聚焦“卡脖子”薄弱环节,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重点突破,强化创新投入、技术与产品研发,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质效和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迈进。

发展优势产业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

产业发展是一个新旧迭代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所有产业领域保持领先优势,需要充分运用自身要素禀赋,大力发展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为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打下良好基础。

从规模看,我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份额30%左右,成为驱动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产业。

从类别看,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技术、资金投资需求,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基础支撑和动力支持。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涵盖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部分领域,能够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未来产业包括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产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产业赋能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也是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点领域。

从企业发展水平看,当前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成为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载体。随着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我国“灯塔工厂”总数已达72家,占全球总数的42%;截至2023年末,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在专精特新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达到1.2万家,一大批在优势产业领域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企业日益发展壮大。

从区域产业发展看,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各地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例如,广东省的新能源汽车、家电等产业,江苏省的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等产业,具备明显的全球产业竞争优势;中部地区聚焦特色优势产业赶超发展,如湖北省的光通信产业、湖南省的工程机械产业、安徽省的新型显示产业等已成为标志性产业;西部地区聚焦新能源、精细化工、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迸发强劲动能。各地通过引导产业链集聚发展打造优势产业,在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优势产业发展

我国大部分优势产业发展动能强劲,但部分领域还存在创新能力薄弱、发展动能与人才储备不足、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这对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只有通过深化改革,破除阻碍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才能形成推动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合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以新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资源,合力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加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应用领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生态,通过税收等激励机制,推进核心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应用,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水平。

强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发展动能。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重点领域,推动补短板、固优势,增强优势产业发展接续性和竞争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引导优势产业向精细化方向转型,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全流程应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推动人才与产业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重视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结构,建立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联合攻关科研难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效对接,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融合,提高职业院校与市场、专业与产业、技能与岗位的紧密度和适配度。完善人才评价、考核与管理体系,破除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投入优势产业,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产业合理规划为重点,有序引导优势产业合理布局,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聚焦各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找准适合本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如东部地区要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提升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能级;东北地区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重点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建立跨区域协商合作机制,明确各地优势产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引导产业合理分工、联动发展,培育一批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B区法学院培训中心

电话:023-65120501 023-86056443

邮箱:xianglijuan525@cqu.edu.cn

Copyright ©2005-2021 重庆大学法学院—法治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