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大学法学院干部培训中心! 结业证书查询 联系我们

服务电话

023-65120501

15723079991

首页  > 现场教学红色教育基地 > 正文

“816 工程”三线精神党性教育基地

发布时间:2023-07-15                       资料来源:重庆大学法学院干部培训中心                       点击次数:349

在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的大山深处,有一个深埋地下超过50年的重大绝密工程,这项工程代号“816”,是新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遗址,也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性工程。上世纪60年代,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核威慑和核讹诈,党中央批准了816地下核工程建设,自此六万多建设大军背井离乡来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白涛镇,隐姓埋名建工厂。

时隔半个世纪,816核工程已经成为了一座精神丰碑。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发展态势,我们更需要走进“816”,再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砥砺前行。

忆“依山傍水扎大营,开山劈石建工厂”的艰苦创业精神,砥砺“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斗争意志。816核工程被称为“洞里山峡”。当时的建设者们云集乌江之畔,在人迹罕至、险象环生的荒山中,搭席为棚、铺地为床,爬山路、喝沟水、点油灯,人力挖坑、手刨石头,每天24小时不停歇作业,最终凭借双手建成了这个“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广大党员干部当学习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吃苦耐劳、顽强奋斗的艰苦创业精神,主动在大事难事急事乃至“热锅上蚂蚁”一样的经历中经受摔打,砥砺“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斗争意志。

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砥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忘我情怀。在距离816核工厂不远处有一座烈士陵园,这里静静矗立着76块墓碑,墓碑主人的平均年龄仅21岁。当年,这群年轻的建设者们听从祖国召唤,从四面八方赶赴而来,用青春与热血,浇筑了中国核工业史的一座丰碑。而他们的子孙,在816工程停建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来救活“816”。青山隐忠骨,山河念英雄。广大党员干部当接续“一代‘816’人建设‘816’、二代‘816’人保住‘816’、三代‘816’人开发‘816’”的无私奉献精神,摈弃“小我”思想,胸怀“国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砥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忘我情怀。

忆“同心同力创辉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团结协作精神,砥砺“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革命友谊。1984年,根据国家战略需要,中央正式决定停建816工程。面对严峻的生存考验,大部分建设者们选择了留下来,“能干什么干什么”,各自为战,转产自救。所有的参建人员倒排工期,不少青年职工主动推迟婚期、生育,退休职工随叫随到……历时9年,‘816’人从核化工一步跨到大化肥,和衷共济,蹚过了二次创业的冰河封冻期。铸剑为犁的转身,是全体“816”人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决心。“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广大党员干部当赓续“816”人团结协作的红色基因,多向老同志问问路、取取经,多为新同志鼓鼓劲、加加油,团结奋进,共创佳绩。

忆“山若不转水便转,道若不通人就变”的勇于创新精神,砥砺“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回望半个世纪的来时路,816核工程从最初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816厂”一变为“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二变为“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虽然历史渊源日渐模糊的现状令二代、三代“816”人心怀不舍,但是他们依旧选择了顺应时代。如今的“816”,已开始向核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互动体验中心转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面对暗潮涌动的国际环境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内环境,广大党员干部当砥砺“816”人“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勇当“拓荒者”,誓做“领头雁”,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激荡工作的“一池春水”。


相关文章

more+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景区,又称黄山官邸)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白公馆

首页

培训项目

“816 工程”三线精神党性教育基地

发布日期:2023.07.15        浏览次数:

在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的大山深处,有一个深埋地下超过50年的重大绝密工程,这项工程代号“816”,是新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遗址,也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性工程。上世纪60年代,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核威慑和核讹诈,党中央批准了816地下核工程建设,自此六万多建设大军背井离乡来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白涛镇,隐姓埋名建工厂。

时隔半个世纪,816核工程已经成为了一座精神丰碑。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发展态势,我们更需要走进“816”,再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砥砺前行。

忆“依山傍水扎大营,开山劈石建工厂”的艰苦创业精神,砥砺“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斗争意志。816核工程被称为“洞里山峡”。当时的建设者们云集乌江之畔,在人迹罕至、险象环生的荒山中,搭席为棚、铺地为床,爬山路、喝沟水、点油灯,人力挖坑、手刨石头,每天24小时不停歇作业,最终凭借双手建成了这个“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广大党员干部当学习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吃苦耐劳、顽强奋斗的艰苦创业精神,主动在大事难事急事乃至“热锅上蚂蚁”一样的经历中经受摔打,砥砺“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斗争意志。

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砥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忘我情怀。在距离816核工厂不远处有一座烈士陵园,这里静静矗立着76块墓碑,墓碑主人的平均年龄仅21岁。当年,这群年轻的建设者们听从祖国召唤,从四面八方赶赴而来,用青春与热血,浇筑了中国核工业史的一座丰碑。而他们的子孙,在816工程停建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来救活“816”。青山隐忠骨,山河念英雄。广大党员干部当接续“一代‘816’人建设‘816’、二代‘816’人保住‘816’、三代‘816’人开发‘816’”的无私奉献精神,摈弃“小我”思想,胸怀“国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砥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忘我情怀。

忆“同心同力创辉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团结协作精神,砥砺“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革命友谊。1984年,根据国家战略需要,中央正式决定停建816工程。面对严峻的生存考验,大部分建设者们选择了留下来,“能干什么干什么”,各自为战,转产自救。所有的参建人员倒排工期,不少青年职工主动推迟婚期、生育,退休职工随叫随到……历时9年,‘816’人从核化工一步跨到大化肥,和衷共济,蹚过了二次创业的冰河封冻期。铸剑为犁的转身,是全体“816”人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决心。“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广大党员干部当赓续“816”人团结协作的红色基因,多向老同志问问路、取取经,多为新同志鼓鼓劲、加加油,团结奋进,共创佳绩。

忆“山若不转水便转,道若不通人就变”的勇于创新精神,砥砺“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回望半个世纪的来时路,816核工程从最初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816厂”一变为“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二变为“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虽然历史渊源日渐模糊的现状令二代、三代“816”人心怀不舍,但是他们依旧选择了顺应时代。如今的“816”,已开始向核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互动体验中心转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面对暗潮涌动的国际环境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内环境,广大党员干部当砥砺“816”人“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勇当“拓荒者”,誓做“领头雁”,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激荡工作的“一池春水”。


相关文章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景区,又称黄山官邸)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B区法学院培训中心

电话:023-65120501 023-86056443

邮箱:xianglijuan525@cqu.edu.cn

Copyright ©2005-2021 重庆大学法学院—法治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